No menu items!

    亚裔传统月/从被歧视变成标竿 刘季高回望华人医生奋斗史

    作为纽约内科及内分泌专科医生,刘季高毕业于当年的台湾大学植物系,随后来美相继在圣母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史丹福大学进修成为博士。

    1981年,刘季高进入纽约长老会下城医院(Presbyterian Lower Manhattan Hospital),但彼时常有不公景象。他回忆说,由于该医院靠近华埠,患者中近80%为华人,但职员对华人医生和病患「非常歧视」,常常忽略其需求,认为他们智识有限,还抢占同事主刀名额。

    当时,下城医院华人医医护仅约32人,接受本地教育的更是屈指可数。刘季高表示,「几乎人人都有被区别对待的经历,但愿意表达不满的很少,因为害怕被报复或影响职业生涯」。尽管如此,为改变现状,刘季高成立CAIPA(亚美医师协会)的前身「中国医师协会」,因相信「只要团结,就会有真正的力量」。

    1996年,医师协会成为独立执业协会并更名CAIPA。同为董事长的刘季高介绍说,如今CAIPA已有近1300位医师成员,以及旗下188个专科诊所,服务大纽约区50万位病人,且急诊率和住院率均比同行低40%和60%。过去四年,CAIPA均被评为全州效率最佳医生团体。

    然而,刘季高坦言「还要继续努力」。他说,目前华人社区还存在多个问题,如语言障碍、文化误解以及对于某些医疗程序信任度不足,但最重要的是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刘季高指出,虽此概念在本土早已成熟,但华人接受度仍有限、甚至避谈,导致即将离世的亲人遭受痛苦和失去尊严。

    为此,CAIPA和多个「居家护理(House-based)计划」联系,并与数百医生进行外展活动。刘季高还说,CAIPA本年将继续推行长者病患的家庭护理,简称「PACE」项目,从而改变部分患者不愿外出导致疾病无法预防的现况。另外,CAIPA 持续进行的项目有心理健康、患者支持和社区资源集成等。去年,CAIPA便在不同社区完成近2万次个诊服务。

    展望未来,刘季高强调,华人作为人数愈来愈大的群体,健康状况和影响不可忽视,针对华人的独立研究则仍需要。他举例说,糖尿病等疾病是华人中最严重的流行病之一,证明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健康有直接影响;若有更多华人参与和成为研究对象,对未来疾病治疗和制药都将有全面的影响,如失智症等。

    刘季高还表示,如今许多华人已是不同医学领域翘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鼓舞了后辈,也为未来的健康科学开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华人社区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让每一位华人都能享受到更美好、更健康的未来」。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