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亚裔传统月人物/周敏:想获话语权 唯加倍努力

    周敏在2022年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受访者提供)

    时间倒退至43年前,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山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周敏,可能想不到若干年后会定居美国、成为一名社会学家。近两年,周敏获得双院士殊荣,成为研究海外亚裔移民的代表学者,通过其研究成果和影响力为亚裔移民发声。尽管周敏的成就之路看似是被一个又一个机会促成的,但抓住每个机会并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才是她背后真正的推手。

    80年代初,中国正重建社会学学科,聘请了许多外籍学者授业,当时在中山大学读英文系的周敏作为翻译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学。1982年,周敏毕业留校被分配到社会学系成为助教,为学校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辅导英文,也因此加深了对社会学的了解。周敏说,「社会学入门容易,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自然而然吸引了我」。

    又一个偶然,周敏的老师推荐她出国读社会学的机会,她原本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回国,机缘巧合下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SUNY Albany)读博士。1989年,周敏博士毕业,原计划和家人一同回国,然而恰逢中国爆发政治运动,使她回家之路变得艰难,她便留在美国任教,先在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教学四年,后于1994年到洛杉矶加大(UCLA),即一直在此耕耘。

    周敏身兼数职,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受访者提供)

    研究唐人街到新移民

    在周敏看来,自己选择专注研究亚裔移民有一些偶然因素。当时她在构思博士论文选题,由于经费极为有限,她最终决定研究纽约华埠(Chinatown)——在这一课题上,她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生活在华埠的亲戚们也都乐意相助。周敏在1992年出版新「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一书,获得不少学术奖项,她于是决定专攻亚裔移民的社会学研究。

    周敏指出,「学术研究讲究积累的过程,通常不可以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因此,在路易斯安纳教书期间,她研究了越南裔青少年如何适应美国社会;移居洛杉矶后,多元的亚裔社区给予她丰富的研究素材,先后出版了「美国亚裔青少年文化与族裔认同」、「美国亚裔成就悖论」等著作。在过去的30多年里,周敏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知名社会学家和亚裔研究学专家,出版了近20本学术专着,谷歌学术的搜索引文数超过3万2000条。

    周敏的研究不断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她即将出版的最新作品聚焦来自中国和印度的高技能移民,并指出华人高技能移民尽管能较迅速地融入接收国(比如美国),但受到移民政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仍会因重重限制而对未来充满不安,其获得稳定安全感的困难与低技术移民是相似的。

    周敏在旧金山华埠做田野调查。(受访者提供)

    获双院士 是意外之喜

    2022年和2023年,周敏先后获得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她表示,成为双院士是意外之喜,因为该头衔无法申请,只能靠现任院士提名,也就是全凭个人的学术积累和声誉。因为华人通常重理工科,在美国获得院士的华人多研究自然科学,像周敏这样的人文社科学者相对较少,其面对的挑战也更复杂。周敏表示,社会学研究成果难以量化,认可标准较少,同时在美国身为少数族裔难免会处于劣势。为了弥补劣势,周敏的方法是加倍努力。她认为,尽管双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社会不公,但这是少数族裔获得话语权的最有效途径。

    身兼数职的周敏有数不清的头衔,她是洛加大社会学系与亚美研究学终身讲座教授、王文祥伉俪美中关系与传媒基金讲座教授、亚太中心主任,也在多个学校、学会、机构内任职,还通过各种项目积极促进中美间学术交流。被问及如何平衡各项职业及生活时,周敏说她擅长将工作任务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依次处理,有时候也必须通过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尽管工作忙碌,周敏很享受努力的过程,她相信只有认真做好想做的事并取得成绩,才能争取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话语权,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专访全文请见5月19日「世界周刊」)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