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恐成悬案?米酵菌酸哪来 卫福部查玉米淀粉

    宝林茶室食安风暴延烧,图为台北市卫生局副局长李碧慧日前率队项目稽查远百信义A13的大食代广场。(记者林伯东/摄影)

    卫福部调查宝林茶室食安事件,锁定粿条为米酵菌酸可能来源;虽然台湾传统粿条系纯米制作,但这次供应商制作东南亚风味粿条,除纯米还添加玉米淀粉、番薯粉,其中玉米淀粉是最易增生的毒素介质。王必胜说,为厘清米酵菌酸来源,已对宝林茶室厨房等处进行环境采样,进一步确认是否能培养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最快二周有结果。

    目前宝林饶河店二例食物中毒个案并未验出米酵菌酸,卫福部将这二例视为一般食物中毒案,昨晚通报数字从原先31例更新为29例,其中二人死亡。目前仍有五人住加护病房,其中一人状况好转,将转到一般病房,另四人处于昏迷状态,包括两人恐需换肝、一人仍以叶克膜维生。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指出,产生米酵菌酸需符合三大要件,首先需有唐菖蒲伯克氏菌,且是中国大陆、东南亚、非洲等曾出现少数案例的特定亚种,这是土壤内的细菌,虽非顽强细菌,但毒素却强;第二是介质,细菌必须附着在淀粉类、椰子上;第三为适合的温度环境,22至33度的中性环境,且在食物轻微发酵情况下。满足三大条件才可能产生米酵菌酸,因此案例稀少。

    中研院院士牟中原在脸书也提出类似论点,台湾人吃粿粉、粄条几百年没出过问题,原因在于水煮或蒸的相对安全,但马来西亚炒粿条偏油,炒了后久放就招来酵菌。

    另外,牟中原通过脸书表示,19世纪印尼爆发「椰子天贝」中毒事件就是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BA)造成,死了很多人;富含油的玉米饼也曾在中国东北引爆大规模中毒事件,同样造成许多人死亡。

    牟中原指出,米酵菌酸其实是好菌,存于椰子肉,可抵抗真菌感染,避免内部腐烂。真菌为最早演化出来、存有粒线体的生物,此时米酵菌产出大量米酵菌酸攻击真菌的粒线体,一旦人类吃进腹中,米酵菌酸就更勇了,因为人体每一个细胞都有粒线体。

    部分专家推论,米酵菌酸毒素可能来自中国大陆,且已落地生根。卫福部长薛瑞元昨于立院表示,病毒飘洋过海不太可能,除了标准品,通常不会刻意添加在食材中,但也不排除在国际通联频繁下「人为带进来的」。

    针对这起事件导致市售米制品乏人问津。王必胜表示,将于本周召开专家会议,拟定帮米酵菌酸改名,改采音译如「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或「椰蜀菌酸」,借此避免污名化,减少消费者恐慌。

    而针对苏丹红辣椒粉、伤肾日本小林制药红曲及宝林茶室粿条中毒等重大食安事件连环爆,立法院卫环委员会昨举行项目报告,卫福部报告内容简略,连执政的民进党立委林淑芬都大骂「书面报告敷衍了事」,内容和上月初的食安报告雷同,糊弄立委且未自我检讨,不要有挨到五二○就没事的待退心态。

    林淑芬批评,卫福部报告内容和三月初针对食安五环运行现况与苏丹红检讨报告相似,除了主词第一句不同,结语都相同;碰到这种「非典型、新型态」的社区型食品中毒案例,直到新闻露出才有大量通报,否则医师可能会误判或认为个人健康管理,精进作为都没做,「难怪大家说藐视国会」。

    卫福部长薛瑞元表示,在通报部分确实应创建补充机制,例如个案少但严重度高,后面处理机制要不同。他还说,事件怎么发生的还不知道,所以哪个环节出现米酵菌酸为调查重点,但也可能查不出来。国民党立委罗智强则质疑此食安事件恐变成悬案,薛瑞元坦言「有可能」,如最后仍无法找出原因,将查看处理过程,检讨后调整后续方法。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