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封面故事/整理遗物 一段伤感之旅

    父亲七岁时拍的全家照,距今90多年了。(图皆为作者提供)

    为逝去的上一代亲人整理遗物,几乎是每一代人的必经之旅。在我父母以97岁高龄相继去世后,我留在上海为他们处理遗物。慎终追远,物是人非,走过了一段伤感之旅。

    ★或留或捐 先易后难

    处理遗物的原则是先易后难。父母留下的衣物是最容易处理的。能穿能用的就我们自己用或捐出去,不能穿用的就交给专门收旧衣物的人。其他家庭用具也一并如此处理了。

    父亲收藏的民国时期邮票,用邮封纸精心包裹保护。(图皆为作者提供)

    父亲从大学时代就喜欢集邮,他早早把他收集的邮票交给了也曾一度热中集邮的我。其中有许多民国时期的邮票,使我对那个年代的邮票和那个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这是比较容易处置的遗物,我留下了。

    旧书贩收走了所有的旧书,然后慢慢从中找有价值的书籍。(图皆为作者提供)

    父亲有许多制药方面的专业书,和不少珍稀版本的收藏书籍与杂志,他生前就把其中许多捐赠出去或任由其几十位学子学孙上门选取。挑剩下的与我们自己留下的几百本书籍,一并交给了收旧书贩,据说他们以五毛钱(人民币,约0.06美元)一斤买给了废品站。如果在美国,这些书籍找不到地方捐出去,那只能当回收废纸扔掉。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收旧书贩或废品站往往会把收进去的书籍等杂物整理以后再次出售。所以有些私隐物品千万要记得事先处理如烧掉,否则就会流传出去。约40年前,我们大学同学一起去探望系主任、著名的新闻界前辈王中先生,想不到时隔多年,我们当年留给系主任的激情洋溢的留言本,居然流落在网上,被我们同学淘到买下。

    父亲留下这些在非常年代里写下的思想检讨,为的是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图皆为作者提供)

    ★珍贵家信 理当留存

    对我们这些早期出国留学的人来说,当年与国内家人的联系几乎全靠写信。30多年来,父母将我和我太太写给他们的信全都收藏了起来。后来我们用传真,再后来用电邮寄出的家信,他们全都打印出来按日期收藏。重读这些每周一封、向父母们报告我们来美生活点滴的信件,好似将我们当年的生活重走了一遍。所以我毫不犹豫将这些信件全部收回,自己收藏了起来。

    父亲收集的另一类信件是他长年来与其四个弟妹之间的通信,耐心读完后,我对家庭中上一辈生活发生的许多事情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现在父辈们都已先后过世,我把所有这类信件都处理掉了。斯人已去不复还,旧事如烟已永远。

    一大堆旧物信件中,最令我费时费力的是父亲将其在历年政治运动中写的思想检讨书,全都用手抄留了底稿。从这么一大堆被逼迫,几乎可说是用血泪写成的思想检讨中,我们可看出中国历年的政治运动,是怎样从肉体到精神上摧残一个知识分子的。

    ★思想检讨 民间历史

    父亲1957年就被定为右派,之后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每次都要写一篇篇的思想检讨,交给「组织」。这些检讨的普遍格式是,先以一条针对自己的毛主席语录开头,然后细述自己的种种罪行,接下来就是感谢「组织」对自己的挽救和帮助,最后结尾,是表示认真接守思想改造的告白。

    比如说,一封1968年1月写的思想检讨以一段最高指示开头,随即感谢被关在集训班里几个月后,获恩准回家探亲两天。文中并举例说明自己在严格的思想改造集训班里受益匪浅。

    父亲牙齿不好,长年喝粥,吃得很慢。进了集训班也就是俗称的「牛棚」后,连慢慢享受米粥的爱好也被剥夺了。每天开饭不抢着吃,就意味着要饿肚子。几个月下来,他练就了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的求生技能。据此,他在思想交代中写到:「我家人注意到我喝粥速度比以前快多了,这是集训班教育对我帮助的具体体现。」

    看完那厚厚一叠按年份收拾齐整的思想检讨,我开始明白为何什么许多知识分子在十年浩劫中,经过长期精神压榨,脱胎换骨像是变了个人。许多人竟然不由自主地相信,自己真是个不可饶恕的罪人。

    尽管父亲生命最后几天在病床上告诉我,他留在家中那些手稿(检讨),让我处理掉不要保留,我还是将这一厚叠材料留了来。因为这就是那些年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是真正的中国历史。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读到这些匪夷所思的思想检讨,会十分惊讶这些荒诞事情真实发生过。

    父亲的藏品中有儿孙的乳牙,还有一颗硕大的铁蛋;他说是我小时候不慎吞下了这铁蛋,看完急诊后,他与我妈提心吊胆过了三天才从我的大便中回收了这颗蛋。(图皆为作者提供)

    ★纪念物品 取舍两难

    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留下不少纪念物,如奖章奖状、亲朋好友的照片、特殊的纪念物品等。这些纪念对象个人色彩浓厚,旁人难以权衡轻重,定夺取舍。好在父亲在世时就处理掉其中大部分时过境迁的物品,仅留下了一小部分与我们家庭有关的东西,其中有我们30多年来给他寄去的我们在美国生活的照片,还有我们三兄弟以及我们孩子们换下的乳牙等。

    母亲这帧少女小照,陪伴父亲走到生命最后一刻。(图皆为作者提供)

    纪念物中有一样东西是我第一次见到,颇令人感动,那是父母当年热恋时,母亲送给我父亲的一帧少女时代小照的挂件。拍摄时间大约是1930年代初。照片中母亲约十岁样子,十分清纯可爱。

    母亲出生在一个清朝旧官僚之家,从小就读上海的美国教会学校,刚从管教甚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就遇上了我父亲,这也许是他们当年的定情物吧?现在陪伴我父亲走到他生命最后一刻。我把嵌照片的挂件与父亲收集的孩子乳牙,一齐放入他的骨灰盒葬在墓穴中。

    整理遗物,总会有一些无论怎么归类也无法处理的物品,如上述的亲朋好友照片、赠物等等。这些物品如果扔掉,为之不敬,留下又为我们自己后代增添工作。幸亏有国内好友帮忙,把那些一时实在难以决定如何处置的物品,统统送到熟识的庙宇中火化了。

    ★自己处理 不烦后代

    通过为父母整理遗物,我们感受到生前要尽量自己处理好手头的物品,避免把这些事推给子女,徒增他们负担。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选择:留下什么对象陪伴到我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海外华人的第二、第三代子女,大多不谙中文,对中国文化也知之不多。所以,含中国文本和文化的对象,很难为我们的子女所识别与珍惜,最好我们生前自己安排处理妥当。

    十多本邮票分类清楚。(图皆为作者提供)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生里总有些东西舍不得处理掉,而希望陪伴我们终生,我们最好将无意「断舍离」的物品细致归类,以便后代处置。若家有一堆无意在生前就处理掉的字画邮票等收藏品,或者涉个人私密的对象,最好将它们分类存放,甚至用英文标识注明,以方便今后子女们快捷处理。

    我们有位单身的美国老教授去世后,为她处理遗物的好友就把她的遗物分寄给所有她熟识的人。我们收到的有这位老教授写的有关教育的书籍,还有她去中国教书时的照片等。让亲朋好友一起分享,也是处置遗物的一个好方法。

    睹物思人,人遐室迩;轻车简从,安享晚年;让我们选择一个简单愉快的生活吧。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