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忧郁症有「这些」症状可能是躁郁症 未治疗自杀风险恐倍增

    图片来源 /健康医疗网 健康医疗网

    「躁郁症」常会先以忧郁表现,再加上民众对躁症认知不足,求诊陈述症状时多会偏重在忧郁。因此,台北荣总精神医学部部主任、台湾生物精神医学会理事长白雅美指出,过去国际文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躁郁症患者会先被诊断为忧郁症,平均约5-10年后转换诊断为躁郁症。

    「这些」忧郁症可能是躁郁 未正确治疗自杀风险增

    彰化基督教医院精神医学部部主任陈力源表示,若躁郁症患者没有确定诊断,而以忧郁症长期治疗的话,除了治疗效果不佳,其实还有可能会诱发躁症,随之而来的自杀风险也会提高,有文献指出躁郁症自杀比例比忧郁症高出10倍,而且他们会用更激烈的方式去运行自杀,因此自杀致死率也比忧郁症更高。

    尤其,青少年躁郁症「混合型发作」的比例较多,不只有郁期症状,还会有部分焦虑、躁症的情形,诊断、治疗困难度更高,相对风险也更高。陈力源主任分享,临床个案中就有一位17岁高二女生,过去没有躁症的情形,因此一直以忧郁症合并焦虑治疗。

    后来这名个案躁期混合发作,有时会异常开心兴奋地在家跳舞。不过,个案的家人觉得平常孩子病恹恹的、没有情绪反应,现在反而变得很有活力,以为这是好事代表治疗有进步,没有判断出这是躁症发作,隔没多久这名高二女学生便出现自杀行为。

    因此,青少年忧郁症患者更要留意是否有可能为潜在的躁郁症患者,白雅美主任提醒,如果忧郁症患者出现以下情形,便要高度怀疑患者有可能是潜在的躁郁症患者,包含:

    忧郁症治疗效果不佳 无特殊外在因素突然发生的忧郁症状

    早发的忧郁症:国中、高中或大学时突然忧郁的个案,经过追踪发现后期转换成躁郁症的比例较高。

    家族史:若家人也有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的情形,这时也要特别留意。

    非典型症状:如果患者情绪忧郁,但不像一般忧郁症患者吃得少、睡得少、体重减轻,反而吃得多、睡得多、有暴食、体重过重/肥胖等,也会怀疑可能是躁郁症患者。

    有幻觉 忧郁但发脾气、冲动的状况多 从小就有情绪起伏大的情形

    躁郁症在郁期有忧郁症状,但治疗上不一定会用到抗忧郁药。白雅美主任表示,现在其实有专门针对躁郁症郁期的抗精神病药物,相较抗忧郁药,使用上郁期转变成躁期的风险较小。且专门治疗躁郁症郁期的抗精神病药物相较于情绪稳定剂不需要测量血中浓度。

    另外,陈力源主任提到,情绪稳定剂还会有体重增加、掉发、长青春痘、多囊性卵巢等副作用,以门诊经验来说,其实青少年会特别在意这些副作用,甚至会因此停药影响治疗效果,不过专门治疗躁郁症郁期的抗精神病药物没有这些副作用,因此服药遵从性较好。

    陈力源主任分享,之前曾有位19岁的男大生,因为药物副作用不想服药,在家人督促用药时甚至发生冲突,一气之下吞下整把情绪稳定剂,导致严重中毒送往医院治疗,在改用专门治疗躁郁症郁期的抗精神病药物后,解决了副作用的困扰,一改过去非常抗拒使用药物的情形,一路使用到现在已经一年半左右,情绪症状都控制得很好。

    此外,白雅美主任表示,专门治疗躁郁症郁期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晚餐或睡前一次服用就好,不像传统情绪稳定剂需要一天多次服用,对于忙于学业的青少年比较方便,而且不用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在吃药治疗。陈力源主任也认为,精神安定剂可以让学生隐密地服用药物,避免被嘲笑、贴标签,而且不需要在学校服药,家人要督促服药也相对容易。

    不过现在除了药物外,事实上还有许多的治疗、资源可以使用。现在青少年自杀率逐渐增加,陈力源主任呼吁民众一起来关注青少年的情绪议题,因为这阶段伴随学校、人际关系、发展等变化,的确很需要倾听、了解他们的困境,如果有焦虑、忧郁、异常对立反抗成人等症状,应尽早协助孩子进行评估、治疗。

    白雅美主任也提醒民众,不要只注意郁的症状,也要留意躁症的情况,当因忧郁情绪就诊时,精神科医师一般也会询问过去躁症相关症状,可以自我查看与医师充分讨论以能获得更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数据源:健康医疗网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043

    更多健康资讯:健康医疗网

    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