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台大医曝沉默杀手胰脏癌2大夺命关键 筛检公式这样算

    家族性胰脏癌病史、带有胰脏癌的遗传性基因等,是确定的胰脏癌危险因子。(本报数据照片)

    胰脏癌因为初期往往无声无息,有「沉默杀手」之称,日前台湾高雄就有名员警,本身不烟不酒且有规律运动,却在确诊胰脏癌1个月内病逝。

    医师指出,不健康的生活型态和胰脏癌风险因子的链接尚未确定,但「家族性胰脏癌病史」、「带有胰脏癌的遗传性基因」等,则是确定的危险因子,建议如有家族史的民众,可在家族中首位发病者年龄「减去5至10岁」时先进行筛检。

    胰腺癌为由胰脏细胞生长出来的恶性肿瘤,是一个高度恶性的疾病,约90%的病人无法以手术根除治疗,因为胰腺位于腹膜后,恶性肿瘤藏在体内,通常在晚期才被发现,以致患者存活率极低,症状包括无力、体重减轻、腹痛、黄疸、背痛等。

    有些病人会问,「没有这些症状,为什么是胰脏癌?」专长胰脏癌治疗的台大医院外科部主治医师吴健晖说,胰脏癌「有没有症状」,其实要看癌细胞长在哪个位置,因为胰脏本身是不对称结构,并有胰头及胰尾之分,长在胰头的肿瘤占60%至70%,其余则在体部和尾部,如位置接近消化道,会导致阻塞、出现消化道相关症状;接近神经丛会肚子痛;在胆道附近则是以黄疸表现。

    吴健晖表示,胰脏癌的病程,在所有癌症中的进展速度快,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约34%、第二期21%、第三期11%,且并非所有肿瘤都可以切除,依照治疗方式和解剖构造分成可切除、可切除性未明、局部侵犯严重不可切除和转移等。

    有些人认为罹患胰脏癌就是「没药医」了,吴健晖说,临床上的「有药医」,指的是疾病可以控制、肿瘤能够缩小,化学治疗就是有效的治疗,但控制3个月、半年、一年等,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但只要可以控制,对病人来说就有意义,例如可以好好安排身后事、和家人相处等。

    据了解,在分局担任民防组长的54岁李姓警官,原本身体无异样,但1月中旬上班时,突然感到身体不明原因疼痛,分局同事见状请他先休假就医检查,1月24日住院后,被诊断胰脏癌末期,由院方安排化疗却仍不敌病魔,从诊断至过世,仅短短不到1个月。

    吴健晖指出,病人未满55岁,属于早发性胰脏癌,目前证实风险倍率增加最高的为,「家族性胰脏癌病史」,以及「带有胰脏癌的遗传性基因」,如果家族中有1名以上胰脏癌患者,就会请其他家人定期追踪肿瘤指针、进行核磁共振等早期筛检。美国相关指引建议,可在家族中首位发病者发病年龄减去5至10岁时进行筛检。

    吴建辉解释,如家族中首位发病者在60岁时发病,就建议家人在50至55岁时筛检;实务上,60岁岁发病的病人,小孩大多介于3、40岁,因为碰上亲人罹癌,不少人会特别积极进行早期筛检,有些人则视自身经济状况,也许每年、每2至3年,或在结婚、生子等人生重大事件发生时进行。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