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沉迷角色拉郎配,年轻人不婚不恋的罪魁祸首是这?

    去年十月,一篇题为《“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的论文上了微博热搜,被转发6万次,有6千多条评论。论文阐释了人们在嗑CP时创造的情感体验,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探索亲密关系的可能性。除了“嗑学家”,一些不嗑CP的人也出现论文评论区,参与一场关于“亲密关系”和“灵魂伴侣”的讨论。人们似乎在一篇研究亚文化的学术论文中寻找共情——论文中的一段话被反复抄录:“人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爱。”

    嗑CP(coupling,配对的简写),最早用于漫画耽美同人圈中,是一种时兴的网络同人文化流行语,指角色之间的两两配对。CP粉们狂热地像侦探一般,收集两个角色间零碎的信息,创造角色相爱的文字、影视。CP主角依赖CP粉的幻想存在,他们可以是孙悟空和林黛玉,也可以是伏尔泰和卢梭。

    另一个多少让人意外的事实是,论文作者肖一杰是个1998年出生的男生,自称“顺直男”(指生理心理都顺应自己的性别,性取向绝对是异性的男性),在写这篇论文之前,从不嗑CP。

    论文开始于一场与恋人的分手。当他面临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生活,他需要开始考虑两个人毕业之后去哪里?关于结婚有什么打算?肖一杰恐惧婚姻,也时常困惑,人跟人之间的亲密究竟靠什么连接?人的情感需求能否在现实之外被满足?他们最终在转年分手。

    那一年,《山河令》大热,整个夏天,CP粉们在弹幕上狂热地寻找两位男主“相爱”的证据。

    “我可以不恋爱,但我嗑的CP不能不恋爱。”CP粉们说。他/她们热烈地创造,以及拥抱幻想,而现实世界或许是另一种样子。肖一杰想知道,这些热烈表达的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为了解答那些疑惑,也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肖一杰找到55个嗑过CP的粉丝,她/他们19-25岁,53名女生,2名男生,涵盖了同性恋者、异性恋者;二次元、三次元。一些人宁愿在CP世界里成为感情的旁观者,也不愿意真正尝试拥有感情;另一些则在CP中学习亲密。

    接受访谈的时候,2001年出生的小苏刚20岁,她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嗑CP。她嗑过一对日漫角色,喜欢那些有深厚感情基础的“灵魂伴侣”。小苏自己都不确定是嗑CP决定了自己的择偶观,还是择偶观决定了嗑CP的取向,但这肯定是一个互构的过程。她曾暗恋一个男孩两年。对方正直、善良,符合她对“灵魂伴侣”的预期。即便朋友告诉她,这样的暗恋未必有结果,她也愿意坚持。“这是我在无数嗑CP的体验中锻造出的爱情观。”小苏说。两年后,男孩变成了小苏的男朋友。

    肖一杰在论文摘要里写,“嗑CP”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空间。在这里,CP粉丝们可以摆脱严肃的社会角色与情感规范的限制,创造自由的情感世界。一定程度上,这个世界反映了青年粉丝群体对于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解。比如一对很多人嗑了多年的直男CP,CP粉不在乎他们是否是同性,而更愿意描摹他们相互支持、彼此陪伴的情感。

    从肖一杰的角度讲,随着研究的进行,问题也走向更深处——一个在情绪不被关照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习理解亲密关系。他出生在广东一个农村家庭,有强势的母亲和软弱的父亲,都是厂工。生活是形而下的,具体且目标明确。没人教过他,什么是关系中的亲密,以及如何去爱。

    我和肖一杰的对话,最后落在他最近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亲密。那是一件听上去很日常甚至微小的事——一位多年的老友来电话吐槽,谈话间朋友说:幸好我们早就认识。在那一时刻,肖一杰感受到了亲密,这种亲密最终指向信任,以及被需要。

    以下对话根据肖一杰的讲述和论文内容整理而成:

    “真真假假我不在乎”

    嗑CP强调的是把人物配对的行为和过程,通常也会被解释成恋人关系。这个过程本身描述的不一定是客观现实,它带有观众的主观观点和解读,通常有二次创作的特性。

    CP一般有“官配CP”和“拉郎CP”。如果这对情侣的爱情在原文本中有具体明确的描述,或有暗示,就称为“官配CP”;如果原文本没有提及角色双方的关系,但在粉丝看来二人相处方式很符合情侣的感觉的,就被称为“拉郎CP”。

    论文访谈里边比较奇特的拉郎CP有伏地魔和林黛玉,还有伏尔泰和卢梭。

    伏尔泰(左)与卢梭(右)

    编者注:本文图片内的灰色斜体文字部分均为论文中CP粉的访谈实录。

    CP还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类。现实CP指的就是现实存在的人组成的CP,比如“云次方”(阿云嘎X郑云龙)。虚拟CP指的是由创作者虚构的人物。这种情感关系是包罗万象的,(原始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朋友、家人、师徒、君臣、对手等。

    无数的CP圈子构成了一个零散但有序的市集,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偏好去选择相对应的一类CP。

    《陆小凤传奇》系列电影里的陆小凤、花满楼

    不同类别的CP会有不同的嗑法。比如有CP粉丝想嗑某一对自己喜欢的影视剧的角色时,会将其剪辑在一起,可以是同作品的,如“陆花”(陆小凤x花满楼),也可以是多部作品的拼接,如“伏黛”CP(伏地魔X林黛玉)。

    对于偏好一、二次元的CP粉丝而言,只需要考虑嗑与不嗑,以及投入多少情感和精力,而不会纠结、疑惑CP之间的情感是不是真的,“真真假假我不在乎,只在乎当下的感受是真实的”。

    自洽的故事

    通常CP故事的开始都是一种倒推的逻辑:先确认是CP,然后去构建整个情感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人们通过“发糖”(甜蜜浪漫故事)和“插刀”(虐心故事)来发掘情感联系,还衍生出了“抠糖”——就是在观看过程中品味CP的互动和言行,揣测其中蕴含的情感。

    郑云龙与阿云嘎

    另一方面,CP粉丝还可以将不同情境之中的角色表现整合在一起,来理解人物的情感关系。有的人热衷于在原作的时间脉络之中,挑选感兴趣的剧情展开。比如《地平线下》,就是拓展了明楼与阿诚(电视剧《伪装者》角色)这对CP在其他历史时段中的故事。

    电视剧《伪装者》里的明楼与明诚

    在拉郎CP里,大家会将自己心仪的不同文本之中的角色整合到一个自洽的故事里。

    源于B站的一段热度视频:《【孙悟空×林黛玉】名著联姻|佛度众生不度我宁负如来不负卿》

    孙悟空与林黛玉

    “人可以离开爱情,但不能离开爱”

    做这个研究之前,我其实不算CP粉,也不专门嗑CP。这之前我的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去解答。2021年,我读研二,跟女朋友异地恋。我在北京,她在深圳,因为疫情,两年里我们只见过几次面。当时,我感觉这段关系好像进行不下去了,跟一开始的热恋相比,她会觉得“你不秒回我消息,是不是不爱了?”实际上,两个人通过手机,有时候一天讲不上一句话,我分享的频率和欲望确实在逐渐降低。

    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疑问:维系亲密关系的到底是什么呢?

    那年春夏的时候,《山河令》特别火。那时候CP圈里流行一句话:“我可以不谈恋爱,但我嗑的CP必须谈恋爱。”

    《山河令》

    我就很好奇: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热烈,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至少在话语层面,他们愿意作为一个情感关系的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实践者。更重要的一点,我也想看看,那些愿意表达的人是如何借助这个东西来表达自己的?

    为了解答自己当时对亲密关系的困惑,我专门去看了一些理论和书。其中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我很喜欢的学者伊娃·易洛思提出的,说的是现代人面对非常频繁的分手和婚恋的解散,迅速地开始寻找下一段,再重新结合,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强调即时性的反馈。

    很多关系不再依托于过去常说的匹配(比如类似于门当户对),而是更依赖于自己当下的感受和判断:你不要给我承诺,我只看表现。双方的每一次互动,都会成为过往承诺的一次证据或者实践。对方有没有满足要求,就会变成一次又一次的判断——你还爱不爱我?我们之间爱的浓度有没有90分?那么,我要继续忍受还是说再见?人们需要不断地做出判断,决定关系是否继续下去。其实很多时候,在这种对自己情绪反馈的反复验证中,会给亲密关系带来很大的负担。

    可能源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被限制在了“婚姻”和“家庭”里面,似乎那种亲密必须进入社会承认的关系里,人才能开放自己。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听到访谈者说“人的生活中可以离开爱情,但不能离开爱。人离开了爱情完全可以活下去,但是离了爱不能。”之后,我开始觉得,好像不必定义这种“爱”它到底是什么了。它可能涉及到一种更高程度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一定是社会文化中的那种,一定要找到某个亲密无间的爱人,或者说去结婚。而我理解的是,或许在一种更多元的关系中,去找到一个契合的人,跟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放松的,敞开的,愿意去表达自己的。

    把问题悬置

    十月份论文出圈那天,我看朋友发给我的热搜截图,在热门词条里排第十,当时觉得很惊讶,比较意外为什么会突然达到这样的关注度。

    后来想想,那个词条火了,90%是因为“人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爱”的那段话。这种观点的表达,可能契合到了很多人的感受。两年前在访谈的时候,通过观察,对于受访的多数人来说,现实中的爱情好像不是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一些受访者会告诉你,自己刚刚经历过失恋,或者有的直接说,现实中男性的基本盘太差,没有必要去冒险。总的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想要的东西,跟实际得到的东西,是会有落差的。

    小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觉得婚姻不是个好东西,不完全象征着美好。而且我跟父母的关系也不太好,所以对于组建家庭,我本身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

    我不太擅长表达情感,总在回避。一个回避的原因,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就会发现,需要接受对方的家庭,对方的亲戚,那可能是一群我们无法选择的人。我感觉到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里,把爱情,爱,跟世俗的东西勾连得太紧密了。就像在论文里提到的,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必定伴随着亲属网络进一步的相互卷入。我害怕这个东西。

    在嗑CP的研究里,我问过受访者,你一般嗑到哪一步?她们会说,结婚,最多到带小孩,但即使是所谓的婚后生活,也不会有家长出现。他们塑造的情感关系里永远不会涉及家庭的问题,永远是onebyone的。

    实际上我是把问题悬置了。2022年我从人大毕业之后,一直没找工作,申博也失败,在家里躺了一个月,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垃圾,所以更急迫的问题肯定不是去寻找一段亲密关系。

    分手的时候,女朋友给我发的一段话里说,她已经做出了无数次的让步,这次不想再让了。

    实际上我知道,她想要一个可以看见的未来。但是这些我给不了,因为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只是清楚,至少五年之内自己不会安定下来。随着我申博失败,这个五年就会无限往后推。这些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在现实中,我们跟一个人相处,奔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终点,而嗑CP是反过来,我们知道CP相爱的终点在哪里,然后往回寻找。对CP粉来说,大家将情感上的反馈转化成一种快乐:无论CP风风雨雨,我只是一个快乐的旁观者。但如果要让我们自己去经历这种风雨时,会觉得情绪压力、沟通成本很高,不愿意去付出。

    我们面临其它压力的时候,更加不想去处理亲密关系上的问题。比如我现在,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合上电脑,都在工作,闲暇时间你根本找不到我,更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只能说,目前我对当下的状态是满意的。比如昨天晚上,我跟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了很久,他跟我吐槽最近的工作,我们也聊彼此最近两年的状态。他说:“幸亏我们以前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他对我的信任。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亲密。

    其实CP粉来说也一样的,从CP身上,大家看到了一种美好关系的可能性,那就够了。就像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我尤其喜欢的角色是豹子女士,一家人虽然吵吵闹闹,但她能照顾到家人的情绪。她为我提供了一种非常美好的叙事,就足够了。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请回答1988》里的“豹子女士”罗美兰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