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失智症新药研发 苏益仁:找出阿兹海默症「上游」致病机制

    南台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国卫院名誉研究员苏益仁认为,找出阿兹海默症「上游」的致病机制来研发药物,加上现有药物改善神经传导症状,是未来的方向。(本报数据照片)

    找出治疗失智症的药物是全世界努力的目标,最近似乎看到一丝曙光,尤其美国FDA去年核准了多个适应症为治疗「阿兹海默症」的药品。但台湾南台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国卫院名誉研究员苏益仁认为,找出阿兹海默症「上游」的致病机制来研发药物,加上现有抗体药物和改善神经传导症状的药物,是未来的方向。

    苏益仁表示,去年10月,权威期刊「 Cell」刊出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教授Adam Boxer及哈佛大学教授Reisa Sperling联合发表的文章,表示过去30年来,「类淀粉/涛(amyloid/tau)蛋白学说是开发「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药物的主流,如今已告一阶段。

    美国FDA于2022、2023年各核淮一个抗体药物,今年上半年也可能核淮礼来的一个抗体药物。但过去卅年来,AD治本(disease modifying)新药是漫长的开发旅程,约有95%在临床二、三期失败。

    苏益仁表示,即使上述美国FDA核准的抗amyloid抗体药物,在疾病治疗功效及副作用仍有保留,加上价钱昂贵及使用不便,在医疗及保险市场也都受到挑战。Biogen上周宣布放弃 Aduhelm 抗体药物,为抗 amyloid 抗体药物的未来发展投下一颗震撼弹。

    不过,苏益仁指出,过去30年AD 药物的开发虽然不顺,但临床试验过程也累积许多宝贵经验及新知,确立了amyloid蛋白在AD致病机转的角色。

    苏益仁认为,在过去五年中,除了amyloid/tau蛋白外,新的AD致病机制有了革命性进展。在Cell综论及其他文献中,也提出下一个世纪AD新药开发方向,包括氧化压力、粒腺体功能、细胞自噬功能等老化生物学及代谢、发炎等研究。

    但新药开发从学术研究到临床试验,时间冗长,所费不赀,并不是学术机构及小的生技公司可以负担。苏益仁表示,如何由学术研究、临床前开发、一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估,以迄二期、三期临床试验确认功效,加上药物的生产,这一连串产业发展的过程,需要学术界、生技界及大药厂携手合作,尤其政府资金提供及法规政策配合,都是关键。

    新一代AD新药的成功开发究竟还要多久?这是目前医学界及很多投资者在问的问题。因新知识及临床试验认知,尤其血液生物标记在AD诊断的应用,可大大缩短开发时程。也许只需五到十年,但要成功开发理想的AD治疗新药,尤其对临床前及早期病患可以回复到正常老化的理想药物,苏益仁认为,仍是一大挑战。

    苏益仁表示,目前各方根据现有的科学及临床试验数据,逐渐有共识及方向,那就是找出主要的AD「上游」致病机制,而不是如目前抗体药物只能清除细胞外的 「amyloid斑块」。

    此一新学说的代表作是2022年纽约大学教授Ralph Nixon在「Nature NS」提出的「自噬溶解体(autophagolysosome)」调控理论,主张清除「细胞内」的amyloid 累积,此一革命性新知目前已成AD新药开发热门方向。苏益仁也说,氧化压力及粒腺体功能及发炎改善,加上目前改善神经传导的症状性药物,都有某种程度的辅助功效。

    苏益仁表示,「Cell」文中两位大师级教授,都乐观地提出未来新药开发方向及临床试验改善方法,期能结合目前的抗体药物,在可见的未来加速完成AD新药的综合疗法,因应人口老化后全球日益增加的医疗负担及市场需求。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