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封面故事/汶川震后拆了万封信 世报整理雪片般捐款

    杨锋拜访世界日报,和那些帮助他的人们面对面说声感谢,总管理处总经理张汉升(右)接受锦旗。(记者高云儿/摄影)

    2008年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当时的世界日报社长张汉升回忆,世界日报出于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事无巨细地报导灾区情况,同时也成立世界日报四川赈灾基金会,积极募捐,「一开始想着将善款尽快送到,只打算筹款一个月,后来因为反响太热烈,又整整延了一个月」。

    当时负责登录捐款的人资室经理武赛龄表示,读者捐款最终在两个月筹得288万3467.28元;但是直到第二个月的月末,仍有很多读者联系捐款,「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华埠餐馆老板,她晚上很晚下班后,转了几趟车,把她和员工的捐款送到报社来」。

    现任世界日报总管理处总经理张汉升表示,他一直秉持要把爱心捐款全部用在灾区的理念,并向读者清清楚楚交代捐款使用的情形,因此用整版报纸披露善款使用情况,现在也保留着纪录:

    40万元:世报在红十字会下设的专户捐款;

    98万3000元:委托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在四川等灾区建设爱心小学,并捐助因地震导致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和孤儿;

    20万元:用于帮助四川崇州市鸡冠乡小学受灾严重的贫困学生与孤儿;

    5万元:帮助巴蜀金河电站的五位孤儿;

    15万元:资助四川抢险救援人员的专业培训;

    20万元:用来帮助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的88位大学生。

    剩下的捐款和利息:设立专项奖学金,继续资助灾区学生。

    张汉升回忆,当时很多读者是用信件将捐款寄来,真是是如雪片般飞来。为了为对捐款者负责和谨慎,武赛龄也表示,只由她与另外一、两位同事负责款项登记,为了加速处理,她周末也把信封抱回家,「甚至把我父母的麻将桌清出来,一封一封整理,每一笔都仔仔细细登记」;她和同事拆了1万多个信封,整理了1万4000笔捐款,「那些信封我们也留着,为读者的捐款信息留底,一直留了八年」。

    2009年5月11日的报导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