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封面故事/15年前汶川大地震「珍珠小伙」茁壮 访问世报亲谢读者

    珍珠生杨锋(左四)和爱基会伙伴拜访世界日报。左起:爱基会总干事褚月梅、明建华、会长马宏晋、杨锋、世界日报总管理处总经理张汉升、世报纽约社长张宗智、华社知名人士徐朱留弟、世报前记者徐佳。(记者高云儿/摄影)

    对杨锋来说,世界日报对小时候在甘肃读书的他,是个遥远而亲切的地方;他一直的心愿,就是亲眼看看这些帮助从大山走出来、到美国读博士的人们;因此12月21日早上,当远远看到纽约「世界日报」大楼上的招牌,杨锋已有些兴奋起来,「我们到了。」

    这渊源要从15年前(2008年)说起。一场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夺走7万多条人命,数十万人无家可归。但在在大洋的另一端,有无数海外华人为此揪心,世界日报为此成立赈灾基金会,呼吁读者捐款,一起协助灾民,尤其是因此失学的学童。

    2008年世界日报纽约社长张汉升(左)代表捐出读者爱心捐款,作为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重建基金,由爱基会董事高希均教授(右)接受。(本报档案照)

    学有所成 向读者致谢

    在「美国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的协助下,这些善款有一大部分用于当地学校的灾后重建,还有一部分成立了「世界珍珠班」,为当地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困的孩子提供生活和学费支持。来自甘肃的杨锋和冯宁,后来都学有所成,前者留美念完博士,后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

    杨锋利用善款得以缴学费念高中,后顺利考入复旦大学,2018年进入波士顿大学念博士,今年已毕业工作,开始有能力服务社会。因缘际会下,他和爱基会联系上,希望拜访世界日报与那些曾帮助他改变人生的读者们道谢。

    杨锋拜访世界日报,向帮助过他的读者致谢。(记者何振忠/摄影)

    处理善款 感责任重大

    说起15年前的往事,当年参与的世报同仁仍记忆犹新;现任总管理处总经理张汉升是当时的纽约社长,他说全球华人都很关心汶川大地震,「捐款信封像雪片般传进来,一封一封拆开,每一笔都要登录,并派记者亲访灾区,还有用整版报纸披露捐款的去处」。

    张汉升表示,因为读者很踊跃,他也感到责任重大,指示要把钱全部用在灾区,如今看到杨锋的成就,备感欣慰。

    当时的人资室主任武赛龄,主要负责捐款登记;整整两个月,她和另外一位同事连周末都很少休,甚至动员起家人,「就是为了把每一笔钱都很谨慎地处理好」。

    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这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人民网数据照)

    徐朱留弟 为募款奔走

    纽约华人妇女总商会创会会长徐朱留弟,为募款到处奔走,她回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到一天时间,商会就募集了27万3600元。

    世界日报为震灾募得超过200万元,为节省行政支出,主要款项都由爱基会直接用于学童教育。当年参与报导的世报前记者徐佳表示,后来她与爱基会的大陆姊妹会「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一起走访灾区,「当时新华爱基会的理事长张君达,放下自己的事业,自费走访查看,落实款项,还请学生吃饭」。

    世界日报2009年5月11日刊登的汶川大地震周年专题报导。(本报数据照)

    珍珠学子 多有好成就

    听到这些故事,杨锋百感交集,「以前觉得世界日报在世界的另一端,是个遥远的陌生人,如今见到这些帮助过我活生生的人,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感觉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杨锋表示,他不是唯一一个有成就的人,很多珍珠班的同学都有了很好的去处,「有的在银行工作,有的回学校当老师,有的去当飞行员,有的去支持西藏」。

    他称,当年的帮助对他和同学是有多重意义的,首先是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但现在是让我体会到善举对人的意义,让我们也会想要去回馈社会,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杨锋说,他会继续把爱心传递下去,形成一个爱的循环。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