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年父母重返六年级,结局我万万没想到

    文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爱分享)

    最近,米粒妈淘到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隔壁的班级》。

    说的是一场另类又大胆的实验:

    让家长重返小学,与自己的孩子一同学习,比比看谁更厉害?

    一群年龄40+的家长,跟自己的孩子做同学,一起当小学生,想想就蛮有趣。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米粒妈反正有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尝试

    英国布莱克罗德小学校长说:

    “很多父母对小学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20年前。这或许很疯狂,但这会是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大人没有想象中厉害,

    孩子的生活并不容易

    2017年,布莱克罗德小学正值夏季学期。

    孩子们和往常一样参加晨会,但校长却突然宣布:我们学校组建了一个新班级。

    更令孩子意想不到的是,穿着校服列队入场的新班级同学,居然自己的父母!!

    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将放下工作,成为六年级生,与自己一起上学。

    对此,有的孩子第一反应是害怕;

    有的孩子则表示,能与父母在校园见面,很新奇很有趣;

    还有的孩子深谋远虑,担心父母提出课间一起玩耍的尴尬要求。

    与孩子反应各异不同,家长们个个兴高采烈。

    他们得意于成功令孩子大吃一惊,同时摩拳擦掌准备给孩子树立个“光辉榜样”。

    这群家长们平均年龄40+,其中不乏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诸如企业家、房地产开发商、珠宝设计师、工程师、演奏师、理疗师、化妆师、摇滚歌手等等。

    但很快他们就迎来第一轮“暴击”:摸底考试。

    他们万万没想到,现在六年级的题目,居然这么难!

    以致于有的家长,第一天就哭了,因为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

    这让米粒妈不由想起一个段子:

    “一到三年级的家长最为嚣张和暴躁,因为他们什么都会;

    四到六年级就变得比较低调了,基本上不骂了,因为他们大部分的问题都不会;

    到了初中就变得心平气和了,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因为他们所有题都不会了……”

    从这个角度看,趁现在还能辅导工作,得且行且珍惜。

    毕竟,我们碾压孩子智商的时间,不多了。

    除了被课业难倒外,家长们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表现也不尽人意。

    第二天,就有人受不了管束,忍不住提出“抽烟”申请。

    甚至以此为由,趁着午餐时间,带上另外两个想“逃学”的家长,到校园外放松。

    入学前,班主任特意强调了“六年级学生的仪容仪表”注意事项。

    结果,第三天就有人明知故犯,把校服裤换成了牛仔裤。

    紧接着,有人忘带作业,还有人故意不写作业。

    在经历个别家长被叫校长室训话、校长到班级对全员郑重提出警告后,依然发生了“8人私下开小灶”、“迟到55分钟”的严重违规事件。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米粉觉得,这群家长太过儿戏,根本没认真对待!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人刷题刷到深夜;

    有人互帮互助,一起解决难题;

    有人身体肥胖、害怕运动,还是咬牙完成体育课;

    他们也在努力表现得好一点,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丢脸。

    米粒妈觉得,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远比我们想得难多了。

    虽然应该没达到家长乔纳森说的,监狱的规矩都没这里多,但的确存在很多限制。

    “走廊不许跑步、不准打架、不准用手机、不准打架、不准和老师顶嘴,我们几乎什么的都不能做,动也不能动……”

    如果让米粒妈参加这个节目,估计不准用手机这一条就无法遵守……

    更别提现在辅导孩子的作业了,每次都有深深的挫败感……(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三十多年前当个小学生好像很简单,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小学生也真心不容易。

    考试才分对错,

    但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在纪录片中,有两位家长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珍妮弗,特殊班里的学霸妈妈。

    在克罗德小学上第一堂绘画课时,她表现就十分尖锐且直白。

    “我不在乎自己画得好不好,我觉得这堂课适合不太聪明的孩子。”

    严格来说,她对所有“副课”都嗤之以鼻。

    在珍妮弗看来,正课成绩好才是王道。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获得富有且快乐的人生。(像不像米粒姥姥他们那代家长)

    她从小就是应试教育的得利者,自然也把相同的期许延续到孩子身上。

    所幸女儿也不负所望,成为班级里最聪明、成绩最好的学生。

    但本次重返校园之旅,她不得不参加班级演出,因为学校每年都有例行的“舞蹈节”。

    而她女儿所在的学前班的表演,也是本次舞蹈节的压轴节目。

    难得有机会陪女儿一起练舞,珍妮弗自然希望自己能陪女儿做到最好。

    正是因为全情投入,母女俩的表演都大获成功。

    通过这一次的体验,珍妮弗体会到了不同于学习的快乐,也修正了以前的想法。

    “在学校,你不仅要努力学习,还可以在这里交朋友,还可以看着大家是如何在各种校园活动中成长起来。这种感觉太棒了!”

    米粒妈想为珍妮弗点赞,能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观点,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一位家长乔纳森,则是特殊班里的“刺头”。他对应试教育的态度,持与珍妮弗截然相反的态度。

    乔纳森认为成绩是肤浅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他甚至表示,自己以前去上学,只是为了能和朋友一起玩耍,课间一起踢足球。

    除学习成绩不佳外,他从小到大都是个捣蛋鬼,这点还得到儿子马利的盖章认证。

    但实际上,“坏小孩”只是乔纳森的保护色。

    他之所以惹是生非,并不是故意针对学校或老师,只是觉得学习太无聊了。

    换而言之,是因为他没办法从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而他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自己严重缺乏信心。

    在乔纳森那个时代,学校教育普遍都很严厉,他由于从小表现欠佳,一直在打压和否定中成长。

    所幸如今的教育与以往已经大不同,学生即使犯错了,大多老师的态度也都比较宽容。

    当校长问乔纳森:“上次为什么没做作业时,你这么做对马利有什么好处?”

    他立马就端正态度,并积极接受了补完作业,才能去吃午饭的要求。

    在这期间,校长耐心引导他靠自己完成作业,这使得他逐步重建对学习的信心

    乔纳森补完作业,打算离开时,校长说了一番非常感人的赠言:

    “在你走之前,我想要告诉你,马利很开心你能来这里,你让他感到骄傲。”

    隔天,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当其他家长感到酷热难耐,一边扇风一边说笑时,乔纳森却在专心学习!

    他还说出特别不“乔纳森”的言论:

    “我真希望回到过去,抓住小时候的自己问问他,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然后让他坐下,专心做点事。”

    不仅如此,他还一扫往日的排斥与对抗,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敞开心扉与同学相处。

    甚至公开承认,自己过去是自信心被摧毁,所以启用防御机制,把真实的自己藏了起来。

    米粒妈觉得,乔纳森之所以发生如此360度大转变,只因校长的一番耐心引导和鼓励。

    只因他心中那个“被过去伤害的小孩”,被治愈了。

    所以,爱和鼓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身上有些“假象”,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去寻找原因。

    放下傲慢,才能读懂孩子

    看完纪录片后,米粒妈很佩服布莱克罗德小学校长的智慧。

    早在实施这场实验前,他就预想过事情的种种困难:

    “可能整个教育都觉得这太疯狂,要管理一群大人并不同意,每个环节都可能出岔子。但如果没有冒险,人类可能还活在洞穴里。”

    事实证明,站在别人的立场,亲身经历别人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尽管过程挑战重重,但多数家长都通过毕业大考,顺利结业。

    在毕业典礼上,家长吉尔由衷感慨:

    “经历了一个月,我更加了解女儿们的处境。现在我终于理解,她们放学回家后,为什么不想再聊学校的事情,也理解了她们,为什么总是忘带水壶和体育课的装备。”

    当她说这段话时,台下的大女儿露出一种开心又有点想哭的表情。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在等着父母理解。

    就像我们当年等着我们的父母理解一样。

    米粒妈最近在读一本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也推荐给你们。心理咨询师写给父母和孩子们的心灵治愈书。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我们出于好意的劝谏和安排,却常常收到孩子的拒绝和无情吐槽。

    虽然与自家娃斗智斗勇挺有趣的,但老父亲、老母亲们总免不了深陷困惑:

    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从这群重返六年级的家长身上,米粒妈倒是摸出点门道:

    放下居高临下的“父母感”,放下想当然式的傲慢,多点换位思考,多点反思,多点包容,理解便水到渠成。

    正如《陪孩子终身成长》里,写得那样:

    “人天生就会养育孩子,但教育孩子需要反省和学习。”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