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三月份结束疫情?不会有这样的好事

    张文宏说,这可能是新冠的最后一个寒冬。

    《柳叶刀》的多篇论文用模型预测,新冠病毒将继续存在,但大流行的终结预计在今年3月到来。

    南非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新冠新增感染数据已经迈过或接近这轮疫情的拐点。

    多种迹象表明,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在渡过这一波奥密克戎毒株高峰之后逐渐消退,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常规流行病。

    最近好消息的确是很多,但是要说三月份结束疫情?不会有这种好事的同学们。

    新冠疫情要在中国结束,让大家回归常态生活,需要三个先决条件。这三个条件我相信未来某一天都能实现,但一个比一个难,我非常确定它们不会在这个三月成为现实。

    疫情结束先决条件一:公众对新冠感染的恐惧需要平复

    虽说网上总能看到各种对疫情管控措施的吐槽,虽说某些地区不人性化的疫情管控措施让群众付出过生命的代价,但总体来说,中国有相当大一部分民众是支持所谓【硬核防疫】的。

    究其原因,第一是疫情初期武汉的惨烈给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包括我妈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感染新冠就意味着自己和家人要去鬼门关前闯一遭,即便康复也可能面临严重的长期后遗症。

    这种对新冠的恐惧当然已经不合时宜,也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性真实情况不符,但这的确是很多中国人的真实想法,真实的恐惧。

    作为常年与健康谣言做斗争的科普博主,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要平复公众对某个新生事物的恐惧是非常难的,想要单纯靠普及知识、列举客观证据来平复这种恐惧,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我们的官方媒体和一部分自媒体对新冠感染严重性的长期渲染。

    出于某些不便讨论的原因,官媒非常热衷于报道国外疫情的惨状,包括但不限于播报不断刷新的感染数据,三句话不离美国死80万人,哪位知名人物又死于新冠感染等等。

    虽然国内已经很久没出现新冠死亡病例,甚至重症病例也不多,但公众一直不缺少新冠感染严重性的信息刺激,也一直维持着自武汉以来就存在的对新冠感染的极度恐惧。

    要改变最广泛公众对新冠的认知,一方面需要通过他们生活中往来的、信任的人的切身经历来证明,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多方协作,在公共舆论中不厌其烦地信息轰炸。这才有可能让大家从心底里接受新冠成为一种常规流行病,不再需要特别的社会管控。

    昨天我在电梯上还被一位大姐高声提醒要戴口罩,其语气之严厉不亚于指责意图散播生化武器的恐怖分子。

    人心不变,恐惧不平,疫情就没办法在中国真的结束。

    疫情结束先决条件二:新增病例数量要与国家治理能力脱钩

    自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以来,中国的外宣和内宣工作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对新冠疫情的控制能力反映的是国家治理能力,控制的效果(即新增病例数)就是对治理能力的评分。

    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实力比拼,小到县城与县城之间的政绩考核,中国都将新冠疫情治理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我大概不够资格来评价这种观念是对是错,但有一点我很确定:

    在世界其它主要国家宣布新冠大流行结束,再到中国宣布全面回归疫情前社会常态,这中间的过程一定不可能是无缝连接,也不可能是悄无声息地完成。

    疫情结束之前,中国大概率还会经历一波新冠确诊患者数量的显著上升,而这个上升的数字可能会比新冠两年来中国累计确诊的病例数量还要高。幸运的是,那时我们将不必承受如武汉那般惨烈的代价。

    到时候,如果新增确诊病例的数字和国家治理能力还没脱钩,那要面向国民做解释工作将会面临非常非常沉重的压力。

    因此,脱钩的工作肯定会在中国宣布疫情结束国门打开之前就启动,这是绕不开的一个槛。

    疫情结束先决条件三:中国拥有足够的新冠口服特效药产能

    新冠病毒已经不可能被完全消灭,疫情结束是社会生活状态的(部分)恢复,而不是新增感染数字的永久清零。

    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病毒,作为一个基因多样性已经相当丰富的物种,COVID-19 必然还会持续感染人类,也必然还会持续变异。在人类放松管控之后病毒杀个回马枪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那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回到常规流行病的防控思路上来。人类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持续研发新的疫苗,研发越来越好用的抗病毒药物,建设越来越多的ICU床位,以及寄望于公众卫生习惯的整体改善。

    疫苗这一项,中国整体上是略有落后但可以及格,后续的疫苗研发也有储备的人才与成果。

    ICU床位的建设主要难点不在设备和钱,而是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预见在中国会持续改善向好,但并不能指望像口罩和呼吸机产能那样短期井喷的。

    至于公众卫生习惯的整体改善,我个人既有乐观也有悲观。乐观的是原本就有卫生意识的人经历疫情后得到了更好的强化,悲观的是那些不具备基本卫生意识的人也不太可能很快实现整体的转变。

    唯有一项重要的变数,就是新冠口服特效药的开发,是我现在估计不来的。

    设想一下后疫情时代,我们身边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可能包括我们自己,会在几年之内感染至少一次新冠。到时会有两种局面:

    A:没有口服特效药,有连花清瘟,那就等待极大概率的自愈+很小概率的重症

    B:有便宜量大的新冠口服特效药,出现症状后及时服用,将重症概率压到接近忽略不计。

    更稳妥的显然是方案B,但这个美好的未来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他需要中国市场能够供应足量的、便宜的、好用的口服新冠特效药。

    第一种办法是找国外买,但短期内国外制药公司的产能也自顾不暇,很难指望他们能及时应对中国的人口基数。排除。

    第二种办法是让国外制药公司低价授权中国公司生产,但这个已经被现实证伪。由于中国不再被认为是低收入国家,相关制药公司并不同意免费或超低价授权给中国生产。排除。

    最后一种办法就是中国研发出自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成本较低的特效药,用以支撑后疫情时代的常规流行新冠防控需求。

    你觉得什么时候能实现呢?(作者:项栋梁)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