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考研211”:上岸之后,又是大梦一场

2022年,我成功上岸北京某211大学的新闻学专业。知道预录取结果的4月,我一边忙于毕业论文的最后修订,一边接到学院和老师们的邀请,给即将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

我本科就读于湖南的某所二本学校,大学所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从2016年才开始招生,过去6年,学校没有一个人考上我所报考学校的新闻专业。在2021年备考期间,我的父母和老师都在不断暗示不要报考,我也有过短暂的“给自己留条后路”的想法。之后的备考过程我分外挣扎,要不要再次择校?更换学校后,我失去了自己的备考热情,还要不要考新选择的学校?直到某一天,我在图书馆静坐了一下午,最终做出了坚持自己原来所选学校的决定。

我曾在大二时明确了自己的考研目标,当时听了一场学院在信电院大会堂组织的考研讲座。上岸后,我也站在了同样的讲台旁,分享自己的备考经验。会堂里估计有两三百个座位,差不多坐了四分之三。这次分享其实很匆忙,在我去会场之前,老师安排一个准备报考中南大学的学妹来找我,想让我给她一些建议。于是在上台分享之前,我一直都在会堂门外给她讲题,当天有些雨丝,走廊的灯光也不见得多亮。

备考早起看到的图书馆

分享结束后,学弟学妹们拥在前门想加我的微信。一晚上,我的手机一直叮当作响,不断接收到好友申请,对于社交十分贫乏的我来说,这是很少遇到的情景。后来,也有些其他专业的人找到我,有英语专业跨考失败准备二战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找到我后向我请教经验,我也没有拒绝。

上岸以后,给别人制造“乌托邦”

上岸后不久,辅导机构找我撰写经验帖,我把这段经历再写了一遍。我曾在这家机构实习,因此考研报课得到一些优惠,于是顺理成章地在里面听“老师”讲课。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些讲课的人都不是老师,后来从上课的一些讲述中得知了他们在校研究生的身份,比如讲在校的经历、学校的老师情况。因为这个原因,我备考时并不完全信任他们教给我的东西,出现存疑的知识都会去查知网、找论文。

除了写经验帖,我也兼职在里面写稿,他们对内容要求不高,但是需要和新传考研相近,比如用传播学理论剖析热点新闻。刚开始写往往有热情,认为把所学都发挥了出来,但时间一长,会发现翻来覆去讲的都是一样的内容,渐渐地也就不太想写了。

去年暑假,我在里面开始接手一个新工作——给学生批改试题和模拟考试卷,差不多每周都有一次批改,教务老师会把试卷整理成压缩包发给我们,里面试题有10-20份不等,大多数时候都是批改一个题目,虽然看起来量少,但常常需要花掉大半天时间,试卷则需要更久。人长时间陷在一大堆回答近乎相同的回答里,偶尔看到一篇有些亮眼的答案,给个高分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也许正因如此,“新传与低分高分之难”便远近闻名。

除了在辅导机构上的相关工作以外,我还在小红书上开了一个分享备考经历的账号。最开始,我在主页里给自己打造的人设有“二本一战上岸xx学校”、“专业课130+”等等,开始运营是在去年5月份,主要发备考时间安排、如何看专业课书籍、如何整理笔记这样的帖子,阅读量和点赞数都很少,于是我去看了其他考研博主的内容,然后把图片弄得更好看和直观,帖子标题上也透露自己的专业性。

“专业课130+”这样的标题元素让我迎来第一个点赞数不错的文章,后来,我也写了一篇阅读量好几万的帖子,我很明白流量的来源是标题里带着“双非上岸”几个字,在这个帖子下,有很多人都在留言,问我“考上xx难不难”“自己本科双非,考上几率大不大”这样的问题。慢慢地,但凡是想报考这所学校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会在评论区问我“xx学校xx专业好考吗?”之类的问题。

我的账号内容很丰富,并不是只发考研相关的文章。有时候会发一些自己的在校日常,阅读量平平,但是有些铁粉会点赞,有时也会在评论区说着“好羡慕”。我很明白这些人的感受,能够从别人的生活中窥探到自己梦想的样子,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有时也会发一些跟新闻学习相关的内容,推荐课外书,也会讲一讲大学期间要做的专业积累。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顿隔离餐

许多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也会跟着这个帖子找到我,在这期间,我接触了很多从大一就准备考研的学生,他们很多都对自己现在就读的学校不满意,早早开始收集资料,了解报考学校考研的要求,争取自己在大学期间能够达到考上研究生的水平。

高考填报志愿那段时间,我收到一个高三妹妹的私信,她正纠结要不要复读。复读一年再冲刺一下这所学校固然很好,但她也想直接读一个二本,然后通过考研晋升自己的学历。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咨询,似乎自己的一言一行即将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最后,我没有给她指出具体的做法,只与她分享了我大学四年的感受以及考研的这段经历。

我想起在学校给大一大二开经验分享会这件事,因为我上岸的这所学校的新闻专业非常出名,所以大家对我的分享抱有很多期待。在我看来,自己的起点和大家一样,曾经还转过专业。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放在一个“神”的地位,希望大家能够看到那个真实的我,而不是那个“考上xx学校的学姐”,那个助词前的名校标签。

帮别人圆一个梦

在开小红书账号之前,我从没想过找到上岸的学长学姐可以如此简单。我备考时那年,一直苦于找不到已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偶然从班主任那里知道学院上届有个学姐过了初试,我急匆匆地要了联系方式,但好友申请都没通过。而在小红书上,你一搜关键词就可以看到遍地的“xx学校在读硕士”“跨考上岸xx大学”这样的人,一条评论或者私信就可以拉近你与梦中情校的距离。

在那条有关“双非上岸”的帖子火了以后,很多学妹私信想要我的联系方式,我一开始并没有给,让他们有问题留言,我会抽出时间一一回复,但后来想要联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我于是想了想,把自己的微信给了她们。在这些人里面,有的人想要后续找我继续问问题,有的则是单纯想认识我,好友申请一通过,她们第一句话大多都是“不敢相信自己加到了xx学校的学姐!”,我能同感这种难以诉说的喜悦,这是我在备考那年从未有过的感受,也是后来有学生想要联系方式,我就一定会给的原因。

账号涨粉之后,我也思考过变现的问题,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在小红书运营的同时,我也在知乎上开了一个同名账号,内容和小红书发的一样,但效果比小红书差很多。最开始我打算等知乎粉丝足够多了之后做付费问答或者付费课程,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我都没能在一年内实现。期间我接了一家做公共课辅导的植入推广,粉丝不多所以也没人购买,其实在接受做推广不久,我就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于是后面写帖子时也不再特意写植入的软广,因为在备考时我的确也没报过这样的班,对他们所推销的东西实在无感,也不希望如果有人从我这买了课会后悔。

放弃知乎变现后,我继续做小红书。9月份的一个晚上,我偶然刷到了一个考研博主的帖子,他写着“免费接批改试题”,如果试批的同学觉得不错可以选择继续付费批改,我觉得这个变现方法不错,依葫芦画瓢也发了一个类似的帖子。本以为没有人咨询,但一周之后就开始有人陆续私信询问。

刚开始,我不知道价格定多少合适,于是问了问我的室友,她那时接了一个同学介绍过来的一对一的学生,每小时120元。后来她也在小红书上接批改,价格和我定的差不多,25分的题目差不多报价20块钱,大多数人看到这个价格都会愿意再聊一聊,但有个别也会觉得太贵了,我们俩在宿舍也聊过这个价格,对比考研辅导机构,我们出的价格其实很实惠了,有些在小红书上接批改的人,还会把价格定的非常高,150分的题可能会报价150块钱,我们俩戏称这叫“高端路线”。

因为都接了批改,我们俩去年下半年很多时间都是起床后在宿舍改题,学弟学妹们问题一箩筐,“怎么开头这么写?”“这个学妹还问我要不要写名言名句?”临近吃饭时间就不改了,直接去食堂一起吃顿好的。每每到那一瞬间,我都会想起前年我备考的时光,想象是不是也有个人在边改着我的试卷边吐槽。

批改的心态虽然如此,但和这些学弟学妹们交流时,我们也不得不“文字讨好症”一番,很怕自己的话让他们觉得信心丧失,但又怕没有把问题点的明明白白。批改时,我也经常惶恐,觉得自己的水平也不算不高,只是经历比他们丰富,偶然批改一道自己不熟悉的题也会去看看论文,避免犯错。

有时,我也会在日常批改中碰见让人惊喜的答案,就会在文档里写下认可,让他保持信心。记得去年11月份左右,有一个准备23年考研的学妹找我批改试题,她想报考的中央民族大学新传专业近两年很热,报考人数暴增,她为此选择提前一年准备,从当时她给我的答案看,她在写题上已经很成熟,我告诉她不要太焦虑,保持水平就好。

2022年12月25日考研结束,我“陪考”的这段时光算是终结,最初我只打算做一年辅导,在上学闲暇时间赚点外快,然后就安心实习和写论文。不过,今年1月份左右我收到一些新的私信,他们询问我要不要接考研辅导,我开始同意了几个,发现他们都是辅导机构的中介,需要我提交个人的一些信息,但后续却没有跟我有任何联系,于是再看到这种一上来就问要不要接辅导的人,我就不再回复。

其实这也和之前的经历有关,去年11月初,有人也是这样联系到我,我同意上辅导课之后,得知学生想要男老师,中介也没办法,于是这事也就不了了之。现在,我只打算接一些私人咨询和辅导课程。

没有月亮,只有六便士

网上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只有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刻是幸福的。”考研上岸后,我真正从研究生这个身份获得的东西并不多。开学选导师时,我因本科是双非院校并没有选上理想的导师。大学期间,我只有在自媒体上发稿的经历,没有在传统媒体实习过,这一点在新闻实操课上的自我介绍环节被老师指了出来。来到北京,我本以为跟新闻相关的实习机会比较多,但相比本科就已有行业知名媒体实习经历的同学来说,我也过不了大厂和媒体的简历初筛。

半年来,我脑子里一直都是想着“快点毕业、快点毕业”,但毕业之后走向何方却仍旧迷茫。本科毕业后,我的同班同学有的在国企做“螺丝钉”,有的生活地毫无消息。听我舍友讲,她的同学从郑州大学毕业后,有的在大厂做审核,有的就回到河南本地电视台当记者,似乎都没有职业道路让我心生羡慕的人。而在小红书上,我给那些试图走到跟我一样高的人制造无限可能,研一课表、学生活动、校园美景,但摆在我面前的依然是未知的前路。

考研上岸后,我们继续读研的本科同学建了一个分享读研感受和故事的小群。其中一个考到江西的同学讲了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他们班以第一名入学的女生被录取后一直在做考研辅导,去年暑假两个月就赚了七八万,自己还办了一家考研机构。寒假在家,父母听完这个故事后,也建议我去做考研机构的老师,但我并不是很乐意。

在考研机构实习那段时间,我曾接触到考研机构里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大三时,我投了这家考研机构的新媒体运营岗,进去之后被分配做知乎账号,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微信的文章搬运到知乎上,有学生问问题就回复。如果看到他们有意愿咨询课程,就推荐给销售,后来一段时间,我还负责举报黑帖、全网找爆款选题。三年学习的新闻传播学知识就这样被使用,这无疑看起来让人觉得讽刺。他们的公众号里常写的都是新闻理想,或者国内某某新传高校的盛名,但这些乌托邦又被他们踩在脚下。

查询考研成绩的那天上午,我还在床上睡觉。翻身时手机屏幕上闪烁着朋友的连环微信,我激动地眼镜还没来得及戴,知晓自己上岸了,于是给家人、老师、朋友报喜。一个个电话向我涌来,我面带笑容跟他们说话,往窗外看去却是一片模糊的世界。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