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可能会越来越多。
前不久,一台无人机从八达岭美食城出发,缓缓降落在长城南城延长线的南九城楼。
无人机里装的不是什么军事武器,而是外卖。
天上真的能掉馅饼。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游客可以在外卖平台上下单,工作人员将外卖送到起飞点并装箱,然后游客就在降落点等着收货。从起飞到降落,最快仅需5分钟。
古老的长城跟现代的无人机同框,给人时空错落的奇妙感觉。
其实,全国各地多个景区都在打造无人机配送航线,包括深圳的世界之窗、安徽的黄山等等。
外国人看多了俄乌冲突再看国内的无人机配送,估计还以为在执行什么神秘军事任务。
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送外卖的事,但我发现背后的趋势暗流涌动。
今年年初,咱们国家把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人机配送不就是低空经济的一个典型落地应用嘛。
另外,北上广深等城市,以及美团、顺丰、京东、大疆等企业都在加速布局无人机配送,似乎已经看到了市场红利。
有人很兴奋,高呼低空经济时代真的要来了。
但我认为,目前的低空经济只能算是起飞,而不是腾飞。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依然任重而道远。
01 无人机配送,起飞进行时
去年年底,八达岭长城南城延长线的南九城楼,终于面向公众开放。
跟其他已经开放的八达岭长城不同,这段长城在排除险情后保留了原始风貌的残状,主要是让大家去搞户外徒步、探险穿越、旅游拍摄等活动,体验更加沉浸式。
由于讲究原汁原味,这一区域没有设置任何商业设施,也没有补给饮用水等物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关键是到了长城后,喝水难倒了英雄汉。
相比喝水难,一些突发情况显得更棘手。
比如有人在长城上突发疾病需要药物、消毒液等,还有人中暑需要防晒伞、降温贴。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八达岭长城景区与美团合作开通了北京首条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这条“空中走廊”,将配送流程玩出了新高度。
比如,在南九楼会有微信二维码,游客直接扫码可以进入到下单页,里边有雨伞、防晒帽、冰饮等商品,就跟平时点外卖一样。
当然,如果你想点个比较重的大家伙,类似12瓶一箱的矿泉水,目前还是没法实现的。无人机的载重现在设置在2.3kg,因为美团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它基本可以满足90%以上游客的点单需求。
游客下完单之后,无人机地勤人员会去附近的商家取餐,然后进行称重,没有超重就把餐箱挂到无人机上。
接着无人机启动,按照既定航线飞行,目的地是位于八达岭南九楼的降落点。
这段路程中,无人机会飞越九座烽火台。古代士兵看到烽火台有浓烟冒出,就知道有敌情了。现在游客看到烽火台有无人机冒出,就知道外卖来了。
原本需要步行50分钟的路线,无人机只用直线距离飞个大约1公里,5分钟就能将外卖送到游客手中。
更骚的操作是,无人机回程时,还会把产生的垃圾带回,帮助长城运维节约人工成本,主打一个环保。
景区在节约成本,游客也想节约成本。
对于广大打工人来说,最关心的就是这么送一趟,到底要多少钱。
根据官方的说法,这项无人机配送服务的起送费为15元,配送费为4元,跟平时外卖点单的价格差不多。至于以后配送费会不会变化,现在还没法定论。
引起我兴趣的是,不仅仅是北京,许多个城市都已经在搞无人机配送了,显然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
比如,有些游客在公园搭帐篷休息,想买个水或者零食,但又懒得起身跑一趟,往往会点外卖。但是,许多公园的管理很严格,点外卖只能跑到公园门口去拿,还不如亲自去店里买。
今年8月,深圳龙华区北站中心公园航线开通。游客只需使用手机下好订单,商家出货后数分钟就会由无人机将商品送到公园里面的游客手中,据说肯德基、霸王茶姬、奈雪的茶等成为首批接入商家。
除了北京和深圳,珠海、无锡、湛江、海口等许多城市都在加速搞无人机配送,一股热潮在兴起。但是,也有人担心无人机会跟萝卜快跑这样的无人车一样,抢走外卖员的饭碗。
我觉得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毕竟无人机还做不到像外卖员一样直接送餐到家门口。更何况,目前无人机配送的应用场景,大多都在条件比较特殊的场所,且集中在“急、难、险、贵”等场景,并没有跟外卖员的配送场景有很多重合之处。
“急”“难”的方面,用无人机给长城上的中暑患者配送医疗物资就是一个典型。“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高空作业等危险场景上的物资输送。
“贵”的方面挺有意思,主要表现在一些个性化配送上。
比如,今年广西贺州政府找到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提出想用无人机配送黄金的需求。因为当地的黄金珠宝产业园每天要送大量珠宝到深圳,时效性要求很强,但是用货运汽车走公路需要六七个小时,不仅慢而且风险很大,需要派人押运。
如果用无人机配送,大概只需一个多小时,不仅快而且风险低。毕竟,听说过在路上抢劫珠宝的,很少听过有空中悍匪。
总体上,无人机配送还是有不少优点的,能够优化物流的整体效率、成本和运力。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担心,无人机的稳定性咋样,会不会延误或者送错单?安全性咋样,会不会掉下来砸到人?隐私性咋样,会不会泄露派单信息或者在空中偷拍?经济性咋样,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后会不会只是富人的专属?
要解决这一连串的忧虑,就要靠无人机相关企业了。
02 无人机配送“腾飞”前的障碍
眼下的无人机赛道里,涌入了相当一批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有无人机运营企业1.98万家,全国无人机生产厂家达到2200家,主要做无人机配送的企业有顺丰、美团、大疆、京东等头部玩家。
凭借此前建立的庞大物流体系,顺丰和美团在无人机配送上的表现尤其突出。顺丰的动作非常迅速,早在2018年就拿到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许可证,然后就把无人机配送服务蔓延到了医疗物资、抢险救援、生鲜冷链等配送场景。
美团则基于更加高频的外卖配送业务,希望构建“空地协同”的本地即时配送网络,提供3公里、15分钟的标准配送服务。
各家企业风风火火地开启无人机配送的“军备竞赛”,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丰翼科技是顺丰旗下的无人机物流公司,今年6月的日均运输单量突破2万票,比年初翻了一倍。截至2024年6月底,美团无人机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开通31条航线,完成超30万用户订单。
不过,总体上无人机配送依然面临很多难题,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
稳定性、安全性、隐私性和经济性。
1、稳定性
高楼林立、电线密布的城市环境,树木丛生、鸟雀穿梭的景区环境,再叠加强风、雨、雪等多变的天气,往往给无人机的稳定配送造成很大的困难。
要是连无人机配送都晚点,估计会大大降低大家下单的欲望。
很多企业都会宣传自己无人机的稳定性。去年6月,美团无人机发布第四代新机。这是一个专注于城市低空物流配送的多旋翼机型,升级了环境适应能力。
根据美团方面的说法,这个机型可在“零下20度至50度”的中雨、中雪、6级风、夜晚等环境中稳定飞行,能够适应97%以上国内城市的自然环境要求。
丰翼推出的方舟40无人机,也声称可抗7级大风,在大雨天也能正常作业,自带降落伞可以紧急备降。
然而,影响无人机稳定配送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包括导航系统不够精确、网络信号不够稳定、机身不够耐久等等,自然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尤其是,无人机的导航系统是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它主要提供无人机的位置、速度、飞行姿态等信息,引导无人机按照指定航线飞行,相当于领航员。
这个导航系统主要分非自主(GPS等)和自主(惯性制导)两种。非自主系统依靠外部信号源进行定位,能够提供高精度定位,但是容易受到干扰,在高楼密集区等信号不良的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稳定性。
自主系统不依赖外部信号源,而是通过测量设备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计算位置和速度。这种系统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积累误差,导致定位精度下降,同样影响稳定性。
不管单独用哪种系统,都会存在不稳定性因素。更优质的方案是,让无人机配送同时采用多种导航技术,比如“惯性+多传感器+GPS+光电导航”系统。当然,要全面实现这一点还需要时间。
2、安全性
除了稳定,安全也是很多用户关心的。
去年,常州一男子在农田田埂上操作大疆T50无人机播撒化肥时,因为疏忽大意没有确认安全范围便操作起飞无人机,结果导致无人机桨叶打到路人致其死亡。
这件事加大了很多人对于无人机的恐慌。
虽然美团等企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检查无人机的外观,以及起飞降落的马克板,也会做起飞前的调试、检查。不过,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无人机一旦起飞就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因此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上增加备用系统,相当于做双重保险,提升安全性。
比如,增加备用的动力、控制和能源系统。当电机或者桨叶失效、主控或飞控失效、电池失效,无人机都能保持飞行。
有备才会无患。
3、隐私性
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意隐私性。
许多无人机都配有内置或外接摄像头,比如方舟40无人机通过机载视觉模块、毫米波雷达模块和RTK模块,能够让降落精度达到厘米级。
但是,这些设备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隐私风险。因为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收集大量数据,包括涉及个人的图像和视频片段。
最近,漳州警方就破获一起无人机侵犯个人隐私的案件,一男子用无人机在深夜对他人房间进行长时间监视。
虽然一些无人机企业宣传会保护数据安全,但是无人机主要依靠无线通信进行导航和数据传输,这会让它们容易受到黑客攻击,谁也不敢保证不会造成数据和隐私泄露。
4、经济性
解决了稳定性、安全性和隐私性,经济性也是一个难关。
顺丰速运集团副总裁李东起认为,无人机物流配送实际上是跟地面交通的竞争。无人机配送的成本不能高于地面运输的30%,节省的时间应该超过4个小时,才能体现其应用价值。
很多人也担心,眼下无人机配送的费用不算高,但是未来会不会像互联网企业的惯用打法一样,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后再涨价。
目前一切还是未知数,只能交给时间检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无人机企业能不能解决这些难题,关键在于各个城市能不能把配套建设好。
03 城市布局低空经济,深圳又成排头兵
无人机配送热潮背后,实际上是城市之间的“低空经济”大比拼。
今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究竟什么是低空经济?用更通俗的说法来说,要想富、先修路,把“路”修到1000米以下的低空,通过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建立起全新的经济模式,这才是低空经济最大的想象力。
今年4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为33.8%,到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在政策指引和商业吸引之下,各个城市都开始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无人机配送正是其中的一个落地应用,而且已经形成不俗的商业带动力。
比如今年五一期间,美团无人机多条景区航线“爆单”,带动周边部分商家外卖订单量增长超300%,有商家超8成的外卖订单,由游客指定要求由无人机送到景区内,这无疑让政府直观看到了低空经济的商业能量。
不过,要通过布局无人机配送推动低空经济,政府也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难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体系的优化、法律法规的完善等等,这直接影响着能否打消用户对于稳定性、安全性、隐私性和经济性的担忧。
首先就是基础建设的优化。
无人机配送的整个流程中,涉及到起飞降落点、充电站、信号塔等多个基础设施。比如,无人机的充电效率和续航能力,影响着配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一般来说,每增加一公斤载重,无人机航时会成倍缩短,因此城市建设更多的无人机充电设施就很有必要了。
另外,提升5G建设可以支撑无人机信号的实时传输,也能让无人机飞行控制时延大大缩短,提升了配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就是管理体系的优化。
我国的通用航空一直有“老大难”的问题,就是管制太多,甚至有个说法叫“离地三尺要报备”。无人机配送开辟航线也要经过严格审批,起飞必须获得许可。这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无人机配送规模效应的形成,以及边际成本的降低。
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彻底放开管制。因为如果没有系统的管控体系,以后无人机配送订单量激增,空中估计到处都是交通事故,而且也容易泄露隐私。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无人机配送管控还没完全放开,只是在局部试点。未来如何优化管理体系,还需要看管理方的智慧。
最后,就是法律法规的完善。
一般来说,无人机配送免不了会超视距飞行和在人群上空飞行,而国外对此是普遍禁止的,因为一方面容易造成事故,另一方面如果发生事故,不太容易进行责任的界定和划分,这就需要国内相关部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总体上来说,各个城市在无人机配送的基建、管理和法规上还要进一步完善。在这条路上,深圳又走在了前列成为排头兵。
深圳又被称为“无人机之都”,同时也是国内在公园景区场景无人机配送覆盖最广的城市。截至2024年6月,深圳已建成低空起降点249个、开通无人机航线207条。
在此基础上,深圳还在加速规划未来。《深圳市低空起降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5)》中提到:
2025年底,深圳市将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开放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或突破75%,低空商业航线总数突破1000条。
深圳的规划思路是,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低空起降服务体系,打造低空起降网络,支撑“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低空飞行活动和“低空+”新兴业态的培育。
中国低空经济的腾飞,需要更多个“深圳”。当然,中国的相关企业也要同步跟上才行。
放眼国外,企业入局无人机配送已经挺长时间了。2013年,亚马逊公布了Prime Air的8翼无人机,能够运输一件五磅重的快递。2014年,谷歌X部门首次推出无人机送货服务,沃尔玛则是目前美国无人机送货业务范围最大的零售商。
中国的无人机配送,仍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这条路上,中国科技公司还是要仰望星空,眼里有星辰大海,不要只顾着卖菜和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