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 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没想到,删改字幕这事,越来越离谱了。

    前段时间乐夏演唱会。

    五条人上台唱《梦幻丽莎发廊》,一开口就把Sir整懵了,说女子“被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好像不对劲?

    于是Sir倒回去仔细一听,仁科唱的是“被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如果这样的字幕删改,是为了“和谐”的话。

    那么之后不久。

    华晨宇参加双11的活动,唱的那首《飞行模式》,就让人莫名其妙了。

    原词是这样的:

    火星撞地球,贷款记得缴清

    奇迹太稀有,生存靠即兴

    公交自由,半生通勤存款积蓄,化整为零

    看起来无毒无害,是吧?

    可。

    电视上的字幕硬给打成了:

    火星撞地球,带宽记得缴清

    奇迹太稀有,生存靠急性

    公交自由,伴生同庆纯看技术,化整为零

    咋?咱打工族的日常有那么上不了台面吗?

    老实说。

    Sir在看到这些删改的时候,其实是嘲笑大过于愤怒的,毕竟这些歌咱都熟,即便没听过,这明明白白的普通话谁听不懂啊?

    可是。

    转念一想,如果这样的删改,放到影视剧上呢?

    尤其是那些翻译作品。

    一句故意的错译漏译,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于是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字幕”——

    一个关于欺骗和背叛的故事。

    01

    Sir先来考考你。

    《复联2》中美队的灵魂格言,还记得是什么吗?

    “Even if you get killed,just walk it off!”

    即使没命了,也必须撑下去!

    但在2015年的公映版中。

    这句台词被错译为——

    “有人要杀你,赶紧跑!”

    无独有偶。

    沙滩之子(son of bitch),写成“我的老伙计”;

    火箭飞拳(elbow rocket),译成“天马流星拳”;

    干那事(go to town),改成“真是大餐”;

    ……

    这种出错、走样的案例,在当年就已经把译者们送上热搜,引起过大众对引进片翻译工作的关注。

    可是。

    快十年过去,Sir万万没想到。

    当“字幕综合症”已经在国语作品中,逐渐成为标配的年代。

    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不仅有错误和变形。

    还有删节和规避。

    甚至有些,都不好说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比如公映版的《绿皮书》。

    在托尼与妻子谈论新任雇主唐雪莉时,如此介绍他——

    紧接着下一句妻子就问出“他是个黑人吗?”

    上下句对话似乎并无关联,妻子仿佛未卜先知。

    其实,托尼所说“jungle bunnies”意指“黑人”,是一句带有侮辱性意味的俚语。

    未能翻译出这句俚语蕴含的“种族暗示”。

    托尼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也就这样被忽略了。

    错误的字幕翻译不仅会使剧情理解有误,还会损失掉许多导演精心设置的暗喻和彩蛋,令影片表意大打折扣。

    这一点甚至在经典电影上尤其明显。

    比如《无间道》中,影片一开头,黄志诚与陈永仁在天台的那段经典对话。

    国语版将“二五仔”译为“臭小子”。

    看似更符合普通话的习惯,实际上却浪费了编剧的一番苦心。

    陈永仁的生日被设计在二十五号,正是为了玩这个文字游戏。

    “二五仔”是粤语俚语,它的本字是“义忤仔”。

    即告密者或者出卖他人者的俗称。

    黄志诚特意强调陈永仁是一个二十五号生日的二五仔,是故意在用他的卧底身份开玩笑。

    翻译后的台词,自然失去了这份幽默与自嘲。

    而这种还是明面上的问题。

    更细微的是属于理解层面的。

    科幻片《降临》,讲述了十二艘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向人类发出讯号,语言学家露易丝努力破解外星人语言之谜的故事。

    在这过程中,露易丝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掌握这种语言,可以感知世界并打开时间。

    在露易丝的世界里,线性的时间形成回路,未来和现在同时存在。

    露易丝未来的女儿汉娜(Hannah),是露易丝打开一个又一个时间闭环的关键。

    她的名字在英语中是一个回文词,无论正读还是倒读,拼写都一样。

    循环似的名字,正揭示着影片“轮回”的主题。

    这也是为什么,露易丝说这是最美的名字。

    但在公映版中,由于中英文特征的不同,对这一提示性的台词做了大幅度的改译。

    露易丝的回答变为:你的名字很特别,因为是妈妈给你取的。

    看起来没毛病。

    但正是这些“微观错误”造成了某种影片理解上的“贫富差距”。

    使本就有些晦涩的影片更加难以读懂。

    比如《鱿鱼游戏》热播时,“大头娃娃恐惧症”四处蔓延。

    娃娃口中的台词,在中文版中被翻统一译为:“一二三,木头人。”

    看起来像是一个对国人童年游戏的致敬。

    但这句台词的真实含义其实是:

    无穷花的花朵已经开了。

    无穷花,也叫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

    而韩国警察的标志,也是无穷花。

    这些缺失的细节,才构成《鱿鱼游戏》。

    它不仅是现实寓言,更是韩国社会的浓缩与映射。

    无独有偶。

    《鱿鱼游戏》的英文字幕翻译也引起了诸多观众的不满。

    韩裔美籍喜剧演员扬米·梅尔曾发布系列推文diss英文字幕的翻译,引起广泛共鸣。

    “如果你不懂韩语,那你完全相当于看了两部剧。

    翻译太差了,写得非常好的对话一点都没被留下来。”

    但梅尔也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

    “做翻译,工资又低,工作量又大,这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不欣赏艺术的制作人。”

    这也为上边Sir提到的种种现象找到了原因——

    翻译工作并不受影视产业的重视。

    尤其在智能AI字幕已经开始兴起的当下。

    翻译字幕是标准的“手工业”。

    字幕组为了符合画面显示标准,简化台词的努力,为了语句易读易懂、消除歧义、切合影片气质绞尽脑汁,更显得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因此连整个产业也不愿为此做过多投入。

    地上的不受重视。

    那地下的呢?

    大部分为爱发电,在版权、法律边缘试探,偶有商单还容易引发争议——

    比如电影《孤注一掷》当时引起的对字幕组的讨论。

    在种种因素加成下,影视字幕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现象。

    可。

    真的没有解决办法么?

    至少在欧洲,相应的专业与从业人员已经有了法律保障。

    比如法国法律规定,字幕人员的名字必须出现在片尾演职人员名单,并作为创作团队的成员参与分红。

    可在我国。

    不仅行业不重视。

    还因为进口片引进发行流程与版权保护的需要,直接把皮球踢给了发行商——

    原片泄露风险与字幕质量孰轻孰重?

    恐怕对于大多数从业者来说。

    这都是一个不太需要纠结的问题。

    不纠结?

    那就牺牲观众咯。

    可这,应该如此么?

    02

    细究起来,上面这些词不达意还真的只是字幕问题中的小部分。

    在“无意”的错译之外,“有意”的错译显得更加荒谬。

    Sir先举个例子。

    今年的爆款港片《毒舌律师》,以一段婚外情,讲述了底层追求公平公正的故事。

    它以这句台词作为全片的slogan:

    “法律面前,窮人含撚!”

    “含撚”是粤语里一句粗口,不仅指玩完,而且指毫无人格尊严的玩完。

    而在内地上映时,这句台词被转译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今法律面前,三六九等”。

    懂粤语的朋友应该能体会到。

    “窮人含撚”与“三六九等”,两种表述间存在着多大的情感差异。

    电影想表达的,是穷人在法律前毫无尊严地任人践踏,是穷人对权贵的一次反抗。

    字字泣血。

    当脏话被阉割。

    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份独属于底层的生猛和愤怒。

    原片声声含泪。

    翻译云淡风轻。

    一个不经意的翻译,就能轻松改写着电影的内涵与气质。

    自然,也没法逃过被操控,被限制。

    尤其是碰到那些“不能说”。

    比如性恐慌。

    2022年在内地重映的意大利经典影片《美丽人生》。

    部分台词遭到错译篡改。

    最明显的,就是“做爱”全部被错译。

    让这份绝境中粗粝的浪漫从大银幕上悄悄退场。

    谈性色变的,还有同年被引进内地的《老友记》。

    这部陪伴了数代人的90年代佳作,开播后却令所有老友记迷大失所望。

    翻译未免太欺负人。

    人均四六级的英语水平仿佛白练。

    “性”一律被巧妙避开。

    生殖器成了如同不可说出名字的“伏地魔”。

    而早在十年前,搜狐视频曾引进过《老友记》。

    当年就引发过讨论。

    对比两个译本,就会可悲地发现,十年过去了,社会并没有更加宽容。

    越是掩饰,反而越引人注目。

    可是,有些东西,真的遮得住吗?

    不仅登上微博热搜,连外媒都竞相报道这种特色“改编”。

    一度引发国内无数老粉和博主对不同版本进行盘点对比,Sir也写过详细的文章盘点(点这里)。

    同样的例子,还有《伦敦生活》里的性和粗口。

    同样的经典,还有《请回答1988》里对时局的批评。

    ……

    如果说删减,是捂住你的眼睛,不让你看。

    那么篡改,就是把变质的东西硬塞给你看。

    后者,或许更加可恶。

    禁不了的,就删,删不掉的,就改,总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应付观众。

    甚至。

    这种“同义词替换”的游戏,早已蔓延到大众娱乐的方方面面,防不胜防,逃无可逃。

    案例比比皆是。

    看演出。

    还记得芒果台的《歌手》。

    歌词“给我一支烟”被平台修改为“给我一只眼”。

    颓废文艺青年一下子变成猎奇惊悚故事。

    看花絮。

    前段时间《长相思》发了段视频,拍摄现场演员聊戏。

    邓为说了句,“然后把你抱上来”,意思是抱到床上,可,字幕给的却是,“然后把你放开”。

    ???

    连“抱”都变成什么不可说的词了吗?

    还有如今的B站。

    这种关键词忌讳,用户早已习以为常。

    就像前段时间引进的《有生之年》,不但把“保险套”改为“那个”,还把“转大人”改为“谈恋爱”。

    甚至。

    这还发展成了一个亚文化。

    审美,变成审丑,再变成了审乐子。

    普通观众,也从求字幕的完整。

    到求字幕的准确。

    再求?

    求能有字幕可看?

    那中国的观众还得卑微到求什么呢?

    当过审成为目的。

    这种自我阉割,就成为必然中的必然。

    到时候,没有隐入尘烟,就谢天谢地了。

    03

    可能有人会觉得Sir小题大做了,毕竟在这些例子中,所删改的,都是部分的词语,“不影响剧情理解”。

    如果真的如此。

    那确实,大家朋友圈笑笑骂骂,也就过去了,不值得写上一篇。

    但。

    事情却没那么简单。

    因为真正影响一切的,并不是创作者,也不是所谓的敏感词制度。

    而是,每一个认为台词“不合时宜”的人。

    翻译者为什么会删改台词?因为通不过审查,所以被迫修改吗?Sir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都不是。

    他们之所以删改。

    是因为觉得原台词“有危险”。

    比如粗口,会被认为教坏小朋友,有危险,删;于是性词汇,会被认为过于开放,不合适,删。

    更进一步的。

    连那些不同价值观,或者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词语,都要强行删改。

    所以。

    所谓字幕的错译与篡改,与其说是在玩弄一种权力游戏——有权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不看到什么。

    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

    把一切粉刷成有些人想要的样子,假装其他不存在。

    一个例子,《芭比》。

    女性题材电影,但如果你看院线版,会不会觉得有些怪怪的?

    是的。

    影片中有大量的女性主义价值观输出,这种输出往往是会引起争议的,于是译者一不做二不休,不但减弱原台词的力度,甚至于,还以自己的价值观“重塑”这部电影。

    不信?

    那就感受下官方字幕与字幕组女性译者(字幕来源:秃炮怪字幕组)的翻译对比吧。

    “行政传话女助理”与“传话大姐”。

    “总统女士”与“总统夫人”。

    莫名其妙的、带有男性视角的意译。

    身为一部女性主义浓厚的影片,台词却处处提前写好了偏见。

    为电影付费进场的观众。

    反而成为“正版受害者”。

    为什么?

    Sir只能理解为,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译者下意识地认为,这样的“调侃”,这样的“弱化”,这样的表述符合主流观众的价值观。

    而全然不顾,这部影片原本的意思。

    纸枷锁戴得久了。

    也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当然。

    因为产业不受重视,因为文化、政策差异,因为价值观意识形态,因为每个人的学识能力都有不同……我们无法苛求每一次翻译都是完美无缺。

    但至少。

    我们希望,在有限的范围内,翻译不能带有偏见,更不能别有用心。

    尤其是当下。

    当字幕组不得不一个个地解散,当官方翻译成为唯一合法渠道时,观众的选择变小,字幕的重要性也就逐步增加。

    我们不希望,在未来,“正版受害者”也会同步增加。

    因为,这不仅仅关乎创作者的表达。

    更是每一个观众基本的权利。

    就像Sir提过无数次的《天堂电影院》结尾。

    当小男孩长大,他把曾经的那些影片中被剪掉的吻戏一条条地重新拼接了起来,在电影院重复播放。

    这个行为完整了他的记忆和对电影的爱。

    同时,也是他对“人性”的找回。

    现实中,我们也是一样。

    通过字幕。

    我们参与进一场沉默的狂欢,其实也真正成为了电影完成的一环。

    因为那份热爱。

    我们不希望它留有残缺,以至需要戏外一点点地补全。

    而在银幕那一侧一字字敲下键盘的人,也理应和我们一样。

    满怀着,对电影的热爱。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