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不仅“去美元化”风潮劲 美元供应急剧萎缩 经济衰退已定?

    “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在全球舆论场的热度,飙升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不完全统计,包括巴西、马来西亚、俄罗斯,甚至法国、澳洲等诸多国家都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寻求货币多元化尝试。今年以来,各国“去美元化”的实际行动,更加密集。巴西总统卢拉(LuladaSilva)的一句话说出了多数国家的心声,“我知道大家都习惯了使用美元,但21世纪我们可以做做不同的事。”“去美元化”的浪潮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势头,这表明人们对美元信心不足。

    在这个当下,联储局最新公布的货币供应数据更令人吃惊:截止2023年3月,美元M2(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已经连续四个月按年负增长,至于其按月负增长的时间,更是已经长达一年。

    2022年3月,美元M2供应量达到其历史的最高点21.74万亿元,然后便是迄今为止的不断萎缩。2022年6月,21.6万亿美元;2022年9月,21.5万亿美元;2022年12月,21.2万亿美元;2023年3月,20.8万亿美元。也就是,2023年3月,美元M2的按年负增长达到了4.24%,按月负增长也超过1%,双双创下美国有M2统计数据以来(1959年以来)萎缩最严重的一个月。

    M2萎缩表示什么?M2这样的广义货币定义,是基础货币经过在经济体内部的多次流通,然后在金融体系内形成的一个社会的总信用数据。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社会的广义货币按年增速,如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较低,那么会带来整个社会的信用急剧收缩和大量的破产、债务违约等事件。

    1959年美国正式出现M2统计数据,之后一直到2022年12月份之前,美元M2数据从未出现过按年负增长,更别说超过3个月的按年负增长。

    虽说,1959-2022年美国的官方M2数据从未出现过按年负增长,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到1959年之前,根据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与安娜-施瓦茨(Anna JacobsonSchwartz)合著的《美国货币史》,自联储局成立之后的1914年到1958年,美国广义货币曾经有过5次出现超过3个月的收缩期,其中包括:1921年3月-1922年8月;1929年9月-1935年1月;1937年11月-1939年2月;1948年3月-1949年7月;1951年2月-1951年11月。

    过往5次美国广义货币出现急剧收缩的前后,都发生了什么?

    1921年-1922年的广义货币收缩,是因为在此之前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联储局开动印钞机,压低国债利率,帮助政府实行战争融资,由此导致政府债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猛增。战争结束之后,随着货币政策的正常化,美国的广义货币出现了持续一年半的收缩,与M2收缩对应的,是美国战后的一轮深度经济衰退。

    1929-1935年的广义货币收缩,是大萧条爆发前夕及爆发之后,国际社会黄金持续流入美国,在金本位体系下,这大大增加了美国的货币供应且压低了美国的利率,由此导致美国的企业、居民部门债务持续猛增。大萧条爆发之后,整个社会的债务去杠杆进程,导致美国的广义货币持续出现长达5年半的长期收缩——这种持续的货币收缩,加剧了美国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深的经济衰退。

    1937-1939年的广义货币收缩,是因为1934年罗斯福政府将美元大幅度贬值(由原来的20.67美元=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改为34美元=1盎司黄金),同时,没收民间的所有黄金用来印钞,增加货币供应,由此带来美国基础货币供应量猛增。为了控制基础货币飞涨,联储局又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翻倍,由此带来了美国持续近一年半的货币收缩,与此伴随的同样是美国的一轮深度经济衰退。

    1948-1949年的广义货币收缩,同样是因为美国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储局放开印钞机为政府实施战争融资,同时,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持续压低美国的国债收益率,美国广义货币供应的增速创下迄今为止的历史最高水平——随着1947年美国的通货膨胀暴增,联储局和美国政府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由此带来了美国广义货币的急剧收缩。与这一轮收缩伴随的,又是一轮经济衰退。

    1951年的广义货币收缩,则是因为1949年美国经济衰退之后,联储局再度放松货币政策,再加上朝鲜战争的影响,由此导致美国的通胀率迅速出现抬升,为了控制通胀反弹,联储局不得不再度收紧货币政策,由此带来了又一轮的广义货币收缩。

    总结这5次美国广义货币的超过3个月的收缩期,可以发现如下共同特征:

    其一,广义货币收缩前2年,联储局一定实施过疯狂印钞政策,大幅度压低了美元利率;

    其二,在疯狂印钞之前,美国大概率经历了一轮短暂的经济衰退,正是为了挽救经济衰退,联储局才疯狂印钞并压低国债收益率;

    其三,广义货币收缩前后,美国基本都出现过高通胀(1929年没有出现高通胀,但是有股市暴涨),正是通胀迫使联储局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

    其四,广义货币收缩之后,美国的通胀率必然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其五,只要广义货币收缩的时间超过1年,美国基本上必然会经历一轮经济衰退。

    以此规律再来观测2022年底迄今的美元M2负增长,也非常符合这个规律。

    前期的疯狂印钞、压低国债收益率、高通胀、股市暴涨……甚至,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引发的衰退都非常类似。更大的相似点当然就是债务。

    信用货币体系之下,既然每一笔新钱都是带着利息和债务而出现的,在资金在实体经济流转之后,这些钱最终还是要连本带利地回到金融体系中来。货币政策正常化所带来信用收缩,意味着很多原来的短期借款会被偿还,原来超发的基础货币也会被央行收回一部分,这自然就降低了广义货币的增速。

    更重要的是,随着利率的抬升,更少的人借钱,经济活动受到了抑制,这减缓了金钱流通的速度和频次。用金融行业的话来说,这会“降低货币乘数”,从而导致广义货币实现收缩,而这种收缩,在实体经济中的表现,就是经济衰退。

    简单来说,信用货币体系之下,只要有前面的疯狂印钞和通货膨胀,然后伴随着持续的信用收缩和利率抬升,必然会带来一轮广义货币的较低增速和经济衰退。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弹簧的拉伸与收缩。

    有人可能会问,2008年-2014年的疯狂印钞,后来联储局的缩表为什么没有造成广义货币增速出现负增长?

    这是因为,首先,2008年之后联储局的每一轮疯狂印钞,并没有带来广义货币的超高增速,只是略高一点儿的水平;其次,2010年第一轮QE结束之后,美国的M2增速,也同样出现了快速的下降,M2增速一度降低到1.5%附近,眼看要坠入负值的时候,赶紧又实施了QE2、QE3,再次扩大印钞规模,所以挽救了广义货币的增速;最后,在2011-2013年的屡次印钞中,美国的通胀始终处于很低的水平,基础货币的信用派生很弱,货币乘数持续降低,所以M2增速一直就上不去,当然也不需要联储局刻意抬高利率压制其出现负增长。

    实际上,不仅2008年之后是这样的情况,1990-1995年的美国也一直都是这种情况,只要通胀数据不高,联储局就不用刻意实施货币紧缩,更不会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扩张。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的通胀数据依然高企,联储局不断地给外界宣称自己以抗击通胀为己任,所以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美国广义货币收缩,大概率会持续超过一年时间。那么,按照此前货币收缩规律看,接下来美国的通胀高位后必然下降,而后也必然会经历一轮经济衰退。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