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一夜成为全国典型 成都环城绿道“退林还耕”之谜


    这几天到处都是“成都要毁掉花380亿打造的环城绿道,恢复成农田”的视频或者网帖,成都也成为这一轮全国“退林还耕”的典型(很明显,不是什么好典型)。

    成都好几家媒体统一发布了《成都环城生态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城市“生态项链”》一文,试图挽救这种形象。

    这篇文章要回应的是那个核心问题“成都要毁掉环城绿道,恢复成10.1万亩农田”,有些媒体甚至在标题里提炼出了“辟谣”的概念。

    要把环城绿道公园全部毁掉,当然是谣言啦,不信你去看看,骑行道路还在,很多沿线的公园也在。

    但是,一部分地区正在毁掉公园恢复成农田,也是事实。比如,有网友反映的白鹭湾附近一个城市露营地(公园的一部分),已经毁掉改成农田了。就视频内容看,环城绿道施工的地方有好几处。

    其实不仅是这几年修建的绿道、公园,20年前打造的荷塘月色,也填平种田了。

    这篇《蓝图》文章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大家说的那10.1万亩农田,本来就是规划中的——所以嘛,这不算“退林还耕”,因为本来就应该是耕地呀。

    文章的逻辑是,当初打造环城绿道,是正确的,是很了不起的规划;现在发现有些地方应该是耕地,再打造成耕地,也是争取的,了不起的——所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始至终都是正确的。

    但是,这篇文章回避或者掩饰的一个问题是:有一部分耕地,在打造绿道的时候,是不应该动的(动了就凑不够10.1万亩这个目标了),所以,现在就还是让它成为耕地吧。他们一直不肯使用“退林还耕”这个词。

    “蓝图”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城市规划不是画画。你画一个蓝图,中间发现出问题了,修改一下,只是花一点时间,而在城市建设中这样做,要浪费掉很多钱——当初修绿道公园花钱,现在恢复成耕地还要花钱。

    实际上,这次风波反映出成都最近20年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尴尬,就像很多人感到的那个困惑一样:十几年前,是打造“田园城市”,后来变成“公园城市”,现在是不是又要变成“田园城市”了?

    那瓶文章强调“一张蓝图绘到底”,其实现实可能相反。

    人们担心的不止是一些修好的公园重新变成耕地,种的粮食重金属是否达标,种粮是否划算和浪费,还担心城市发展理念是否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会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和选择。

    这样的变化,对一些区域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荷塘月色不仅是成都人看荷花的地方,也代表着某种城市诗意,所以那周围才有蓝顶艺术区。现在这片地方种田了,附近也就没有农家乐了——以后,这里还是成都的艺术区吗?

    下面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和担忧:

    第一,不管当初规划和用地是不是有问题,已经建成的环城绿道,比设想的还要好,它成为市民休闲的地方,而且作为一个“生活方式平台”,可以有更多可能性。这个公园,如果要毁掉真的太可惜了;

    第二,现在把环城绿道中的耕地,称之为“都市农业”,一个很时髦的词,但是可能有很大的陷阱。根据官方报道,这些地目前的属于绿道公司(下设一个农业公司)在经营,很明显,它们已经和农民分离了,那么,在拍完宣传照之后,这些地到底谁来耕种呢?绿道公司不是专门种地的,我猜会采用外包的形式,要维护都市农业的形象,每年要花多少钱呢?作为“耕地”,它是否划算?是否可持续?还是说未来成都要一直花一笔钱,来养这块好看的地?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