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食得喜乐龄美食烹饪大赛 还原各国美馔 吞咽困难者喜讯(组图)


参赛者的作品各有心思。


颐康中心服务主任黄子健向大家介绍「照护食」文化。

为了将日本及香港盛行的「照护食」文化推广到安省,颐康中心于今年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s)协作,开展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计划。其中「食得喜」乐龄美食烹饪大赛于昨(25)日在北约克华人浸信会举办,为加拿大「照护食」文化打响头炮!

安省可向日港两地借镜

活动负责人,颐康中心服务主任黄子健直言,日本在「照护食」文化方面值得学习:「部分人士因病或老化的因素,而无法完整享用美食,日本人为了让长者及长期病患活得有尊严,研发了很多把流质、绞碎食物还原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对相关人士绝对是福音!」

他解释,日本方面可以把寿司、法国大餐及中国菜等「高度还原」,而香港方面则有特色盆菜、点心等。相较之下,多伦多在这方面仍是起步阶段。「过往因欠缺相关知识和技术,吞咽困难患者只能进食卖相及味道欠佳的糊餐,以至一家人同ý^食饭,看到其他人的丰富大餐,长者却要吃糊仔,心里自然不好受。长期下来,有机会令长者或病患出现情绪问题。」

黄子健表示,这些食物看起来跟一般菜式没大分别,但都是像豆腐一样的质感,吃的时候不会对吞咽困难人士构成危险。

「照护食」正是希望令病患与家人同ý^吃饭时,大家都享用差不多的膳食,减低被孤立的感觉,同时令照顾者在家烹调时,更容易掌握烹调材料的选择和品质。

因照顾母亲研发新菜式

是次活动其中一个目标,正是希望让大家明白,其实作为「家厨」,也同样可以制作这类食品,而且不会增加很多功夫。参赛者之一Teresa分享,因母亲吞咽有困难,才会开始研发「照护食」的菜式。「母亲在Covid时不幸要住院,营养师推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流质食品,一家人才知道原来有这样多款式,毕竟也不能老是煲粥滚汤。」

后来她为了照顾母亲,便学习及研发不同的「新菜式」,她笑言其实都是打开雪柜,有甚么煮甚么。当天她参赛的作品,也是瑶柱肉丸、菜汤及稀饭这一类「家常便饭」,而且全没使用塑型粉,而是用山药等食材调整食物黏稠程度。

保存患者尊严提高食欲

除了吞咽困难人士,其实一般人士亦可能因种种原因(如剥牙)令咀嚼出现困难,这时都可进食「照护食」的食物/饮料,所以「照护食」不一定是限定人士享用。

黄子健最后补充,华人家庭食饭时,重视「齐齐整整」,有了「照护食」的菜式,长者每天仍可与家人用餐,而不会觉得自己是「异类」,更重要的是从菜式里可感受到家人愿意花心思,家人的关爱,而不是冷冰冰的糊仔或三色肉丸球。

虽然同类烹饪大赛在香港已举行了5、6年,而在安省仍是首届,但他希望透过这次活动,可以令更多人明白长者及吞咽困难人士的需要,让照顾者认识各种烹调技巧和方法,助患者提高食欲,提升生活质素。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