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视频刷爆 藏着数亿国人之痛

    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最近,科普博主@打工仔小张突然火了。

    出乎意料的是,她视频的内容不是什么惊人的专业知识,而是生活中那些看似不需要科普的小常识。

    如何坐高铁?如何一个人去医院挂号看病?如何办银行卡?

    在《第一次如何自己一个人去医院挂号看病》这个视频中,她详细介绍了在护士台如何询问,如何挂号,如何找科室,如何缴费,如何取药。

    她还提醒说,要注意看标识、听广播。

    贴心地反复叮嘱一定要先缴费,再去拿药。

    可能你会嗤之以鼻,觉得小题大做,可就如有一个网友评论的:

    “这条视频对你没用,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是大用,尤其老人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常常被科技忽视的群体。 ”

    预约,挂号取号,排队,打病历,缴费……这些线上服务,很多年轻人都得琢磨好久才搞明白,何况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

    很多时候,我们所以为的常识,却是许多老人的生存障碍。

    在这个越来越便利的时代里,他们却越来越不便利。

    01

    前段时间,有一个博主发文感慨:“这个社会对老年人是极其不友善的。”

    他在华西医院的门诊大厅,看见一些老年人被堵在门口,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健康码,只能手动填写纸质表格。

    眯着眼写了好一会,终于进入门诊大楼,却被告知因疫情取消现场挂号,要下载手机APP预约。

    什么是APP?怎么下载?下载之后,怎么一步步注册、绑定医疗卡呢?

    他们的疑惑,没有人能耐心解答。

    同样的,还有深圳福田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

    想去看牙齿却三天挂不上号,孩子不在身边,家里的保姆是农村的,也不会用手机挂号。

    婆婆在医院门口边哭边说:我是六几年的大学生,现在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64亿人。

    而这其中,没有上过学和只上过小学的老人,占老年人总人口的70%,他们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

    营业厅里办业务,他们因为不会网上预约,跑了十好几趟,急得不知所措。

    吃完饭结账时,他们被告知不收现金,四处请年轻人帮忙刷码支付,战战兢兢。

    ……

    沦为数字难民的他们,每一步都走得惶然。

    而我们跑得太快了,以至于忘记回头看一看他们已经落下了多远。

    02

    2022年3月,疫情期间长春一位老人,因为不会网上买菜,只好冒着感染的风险,赶到超市。

    可超市大门紧闭,员工只能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让老人通过微信订购。

    老人站在门口,像一个无措的孩子。

    他隔着门,弓着身子,问门内的员工:啥微信?微信上哪儿取去?

    他近乎哀求地说:你可怜可怜我吧!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用钱,连菜都买不到了?

    黑龙江67岁的大爷,在超市购买了8.8元的葡萄,因超市开业不久,现金通道还没挂上明显标识。

    大爷不知情,在常规通道排队10分钟却被告知不收现金,随后被收银员晾在一边。

    愤怒之下他斥道:“你是在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吗?”

    可除了愤怒,他们又能怎么办?

    更多的老人,在科技的狂潮面前无所适从。

    安徽宿州一位大爷想买火车票回老家,因为不会网络购票,跑了6趟都无功而返。

    有人建议他去网上看看,他苦涩地回道:网上俺不会。

    情急之下,他扑通跪倒在地求别人帮他买票。

    他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不会用网络,怎么就寸步难行了。

    宜昌市一位老人冒着暴雨,独自一人去交社保。

    工作人员一看是现金,便不耐烦地说:“我们不收现金,你让你亲戚给你付一下钱吧。”

    付现金被拒绝后,老人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一脸茫然,无助地摆弄着手套。

    她想不明白,交社保,为什么就不收现金呢?

    时代的一阵微风,落在老人身上,便可吹垮他们。

    这个社会形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

    我们在这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红利;他们被科技围剿,佝偻着身子追在后面,步履蹒跚。

    03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一间不大的教室里,一群年过半百的老人,正端坐着听老师讲课。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

    有人视力不好,戴着老花镜很费力地盯着屏幕,有人耳朵不灵,需要很努力前倾着身子,才能听清楚老师在讲什么。

    这并非什么成人补习班,而是一个“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

    教学内容,是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操作流程,怎么发微信,怎么上传照片,怎么接通视频……

    他们学得越认真,看起来就越心酸。

    40多年前,他们也曾是顽劣的孩子,每天最大的烦恼,就是读书上课。

    时光穿梭近半个世纪,他们成了父母,竟又不约而同再次走进教室。

    他们跌跌撞撞地摸索,拼尽全力也想进入新的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人数字适应力研究团队曾发布过《老年人数字适应力报告》,指出八成老年人学习手机意愿强烈。

    他们想学会微信,有空就跟孩子唠叨唠叨,而不是一个电话过去,孩子因为太忙就挂掉了。

    他们想学会怎么刷二维码,怎么使用app,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举步维艰地处处碰壁。

    被时代抛下的老人们,仍迈着蹒跚的步伐,艰难地追赶着。

    04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好的一种特权。”

    社会发展得越快,我们越应该慢下脚步,等一等被甩在身后的老人。

    对家里的老人,给予一份耐心。

    网友@张明在北京工作,一次春节回家时,特意买了两个智能手机送给父母。

    原本他以为,只要自己稍稍向父母讲解,他们就能掌握手机功能。

    可他在家待了12天,父母除了开关机、锁屏等基本功能,其他软件都搞不懂,就连微信也不太会使用。

    但张明没有放弃,为他们手绘了微信的使用教程。

    他在漫画第一页写道:“儿子不能时常陪在您二老身边,既然不能很快掌握微信使用,就慢慢翻阅此册……”

    他专门画上自己的微信名和头像,旁边有箭头标注。

    每一页都是对照微信界面照搬下来,有个人语音交流、发送表情、如何发语音等内容。

    每一页还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清楚每个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在他的耐心指导下,父母都学会了用微信。

    就像有句话说:“不要代表这个时代淘汰你的父母,帮助他们,接纳他们,是我们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数字鸿沟,造就的往往就是感情的鸿沟。

    耐心点,细致点,就像小时候,他们教你如何拿筷子、穿衣服一样,我们去教他们如何使用电子产品。

    遇到的老人,给予一份善心。

    曾经有一个流行词——向下兼容。

    什么意思呢?

    我们要懂得将心比心,要懂得包容别人的无知与贫穷,更要善待“在己之下”的那些人。

    如果你是一个过客,碰到那个在营业厅面前徘徊不前的老人,请不要视若无睹。

    如果你是餐厅的服务员、机场的工作人员,对待老人时,请按捺住不耐烦的语气。

    请向他们伸出善意的手,他们不是无理取闹,他们只是老了。

    请等等那些掉队的人、走得慢的人,终有一天,你的父母也会被如此妥善照顾。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曾发表一篇致辞《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弱者或穷人的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我们才能够理解弱者或穷人的生计压力和生活需求。”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看其对待弱势群体的良心。

    没有人会一直年轻,每个人都终将老去。

    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