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狐悲、唇亡齿寒”:包凡事件打击中国商界信心

2015年情人节,中国最大的两家网约车初创公司——一家由科技巨头阿里巴巴投资,一家由腾讯支持——在烧光了数亿元的价格战后宣布合并。撮合这笔交易、制衡双方斗志旺盛的创始人和投资人的,正是有中国科技行业“造雨人”之称的包凡。

后来,他创立的投资银行华兴资本又为中国许多最成功的科技企业提供咨询和投资,并推动它们在香港和纽约的上市。

“如果你不认识包凡,说明生意做得还不够大,”业内有句话这样说。

八年后,在上周的情人节当天,包凡失踪的说法流传开来。他的公司后来在一份管理声明中证实他已失联。中国媒体报道称,当局传唤他协助调查自家公司的一名前高管,后者曾在一家国有金融机构工作。

中国科技界正在密切关注包凡的遭遇,他与该行业几乎所有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有了解或合作。他在商界之外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和马云一样,是中国科技行业不断崛起的象征。马云是阿里巴巴创始人,自2020年与政府失和后,基本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北京的新重点是在结束“清零”政策以及对私营部门的打压后恢复商业信心,包凡的失踪是对这项工作的削弱。此事可能将颠覆政府对支持民营企业、依法保护商业阶层的承诺。

哪怕包凡不久后重新露面,此事也可以揭示中国科技行业如何陷入同政府的纠缠,该行业曾是中国全球化和独立程度最高的。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一位认识包凡十多年的高管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同行的心情。

“这不能只看作是包凡个人的事,”他说。就像我采访过的其他企业家一样,因为害怕遭到报复,他要求匿名。“这是一个行业事件,事关投资人和企业家的生存问题。”

一位曾与包凡合作的科技创始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企业家就像“惊弓之鸟”。“信心这件事,起得慢,退得快,”他写道。“没有信心,谁来投资建厂搞公司投资未来?”

这些人的担忧在于,当局可以不经法律程序就让人消失,而这种情况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现年52岁的包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众多受益于中国开放政策的中国人之一。他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他比大多数同龄人更早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他在挪威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工作。

2004年,包凡创立华兴资本,专注于刚起步的互联网行业,对于那些忙于从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等国有巨头身上逐利的华尔街大公司来说,这个行业的规模太小了。他结识了科技界所有的大人物,这些人当时还是无名小卒,对融资知之甚少。

当他们需要融资和建议时,包凡成了他们的首选银行家。2015到2017年是华兴资本的鼎盛时期,当时中国的初创企业广受青睐,筹集的资金可媲美硅谷的同行。在2015年的四个大型并购中,包凡参与促成了其中三个,这些并购创立的互联网公司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滴滴和送餐巨头美团。

随着科技行业的发展,包凡的野心也在增长。除了包揽并购交易,他的公司还开始投资初创企业。

他变得和他帮助培养的创始人一样出名,并且是中国国内外会议上广受欢迎的演讲者。他一直以一个招摇外露的形象示人,喜欢谈论他的爱好,例如拳击和一级方程式赛车。与中国科技行业的许多人一样,包凡信奉自由市场,希望政府尽可能不要干预。

但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科技行业不得不学会如何应对。为了顺畅地与官员沟通,公司扩大了政府关系团队,聘请前官员和国企高管。

华兴资本也不例外。2017年,国有银行业巨头中国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国际向这家投资银行提供了2亿美元的信贷额度。包凡以其公司的股份为这笔贷款作抵押,并承诺第二年华兴资本在香港上市后偿还。公司兑现了这一承诺。

2020年,包凡聘请工银国际董事长丛林担任华兴资本成立的证券公司的董事长。去年9月,丛林因加入华兴资本之前的一些交易成为政府调查对象。他大约在那个时候离开了公司。

即使没有这个麻烦,2022年对包凡来说也是不顺的一年。政府对科技、教育和其他商业部门进行监管打击,交易消失殆尽,严厉的“清零”政策使数亿人处于封锁状态,经济活动停止。

去年前六个月,华兴资本的收入下降了40%,公司亏损2300万美元,而一年前的利润为1.79亿美元。

自包凡失踪的消息传出后,华兴资本的股价已下跌逾20%。

包凡已经在改变他的风格,以适应国家领导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较少出现在媒体上。在2021年一次大型互联网会议上的演讲中,他引用了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的指示,使用了“新时代”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政府用语。

去年10月国庆节,他在微信朋友圈发贴:“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他的公司为此制作了一张红色配图。这恐怕不是包凡以前会做的事情。

对商业阶级产生敌意的不仅仅是政府。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有人说包凡的失踪证明他贪婪且缺乏判断力。

周六是中国前最高领导人邓小平逝世26周年。一些人写文章或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纪念他,缅怀中国对外开放和领导人着重建设经济的日子。

一篇关于包凡的热门文章也在怀旧。标题是《包凡想留在2016年吗?》。那一年是包凡事业的巅峰。许多人担心那时也可能是中国科技行业的巅峰。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