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事件”暴露中国国安决策协调的严重缺陷

美国击落一个来自中国的高空气球,双方相互指责升级,紧张关系加剧。这一事件揭示出两个超级大国危机管理的哪些问题?德国之声专访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袁劲东。

德国之声:美中对这一”气球”事件的应对做法,国际舆论有不同的分析和猜测,您如何评价双方的表现?

袁劲东:美国一开始行动迟缓,不过原因可能是拜登政府希望在幕后寻求一个解决办法–考虑到布林肯当时即将访问中国。不过,当(气球的)消息被曝光之后,美国军方还是等到了安全的时候,才击落了气球。而最近几天,美国方面似乎在依循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先后击落三个不明飞行物。

而北京的态度似乎经历了一些变化,从一开始否认气球的存在,到坚持称这是一个民用气球,再到(温和)谴责美方的做法。与之相比,美国的反应一开始比较慢,一个原因是国内政治因素,尤其是来自共和党的批评,但最后还是通过协调有序的军事行动,专业地执行了任务。而反观中国,则很快丢失了在这一事件上的主动权,一直被动地做出反应。

德国之声:两国官方的信息发布以及互相间的沟通,暴露出各自政策层面的哪些问题?

袁劲东:美国处理这件事的方法揭示出了一些党派之间的矛盾,这也透露出拜登政府还是倾向于悄悄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不得不表现出强硬。这件事成了如何在管理双边关系的大背景下处理一桩特殊事件的试金石。美中关系在拜登和习近平巴厘岛会晤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改善。然而,这种改善是有限的,美国在主权受到了威胁的情况下,必须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美国政府很清楚,在出动军事力量击落气球后,任何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努力都将暂时无法继续。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中国国家安全决策方面的严重缺陷。显然,气球是由一个特殊单位,即解放军,拥有和运作的,但与政府的其他部门没有很好地协调。中共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无权指挥军队,而外交部对此完全不知情,并且始终没有从相关单位得到全面的信息。这种情况可能对两国大国未来如何管控危机构成严重的挑战。换句话说,从拜登政府的角度看,并不是很清楚在危机时刻应该跟谁接触,因为不确定谁是中国方面的关键角色,而且更多时候,中国方面完全拒绝沟通。

德国之声:这一场纷争是否会让美中关系缓和的前景更加暗淡?

袁劲东:我想,紧张局势和相互指责的游戏才刚刚开始。双方需要一个冷却期,需要能保全面子–尤其对中国来说,以便能重回对话。单方面寻求与对方接触以改善关系,目前不是一个选项。

接下来几个月里,考虑到麦卡锡计划对台湾的访问,事态可能会变得更紧张。美国2023年末将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两国的外交人士将试图在此之前达成一些成果。

另外,慕尼黑安全会议也将是一个机会,让王毅和布林肯有可能在会议的间隙会面。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