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过“猫年”:汉字发音与中国文化的美丽误会?

农历春节一点都不低调地在各国大街小巷”炸”到,这个是海内外华人至关重要的节日,越南的年节气氛同样不输给华人世界,过年气氛更为浓厚。在Google输入越南文的”QuýMão”(癸卯)会发现,”欸?怎么有点不一样?”。如果你在越南,会发现十二生肖的图腾依然是农历新年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本应为”兔”的生肖,在越南怎么都变成了可爱的猫咪了?

谈起越南的文化历史,从华人角度来看,有着陌生却熟悉不过的矛盾。陌生是那些你不曾理解的语言、文字,可喜气洋洋的大红配色、直式的春联、书法字体的拉丁字母,乍看真是陌生却很熟悉。

从越南角度来看,这个国家和中国有了一千多年的”共同生活文化圈”。相较于”借用”的日、韩,越南人认为自己的文化和中国之所以相似,主要是因为”我们本是生活在同一个圈子内的”,因此中华文化也是越南文化,并没有谁跟谁借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变异罢。

这也是为何越南对自己民族传说的起源也是”龙子仙孙”、亦有奔月的传说,只是人物不同,并非嫦娥,而是吴刚伐桂成了阿贵(Cuội)、拉着榕树飞上天。在同一个文化圈往来,口耳相传的故事在不同地域就会有不同的变体。

回到我们的”猫”年,为何在中国、日本、韩国都同为生肖兔,而唯独文化和中国最像的越南反而是猫呢?关于”猫年”这件事,连越南媒体每年也都冷饭热炒地再讨论一次,今年尤其热烈,搜寻引擎只要输入越南文”mèo”(猫)就会有源源不绝的讨论文。

而关于探讨,我们可以从一个基本概念开始:首先,越南习惯用地支来称呼生肖名称,即是子(Tí)、丑(Sửu)、寅(Dần)、卯(Mão,Mạo,Mẹo)、辰(Thình)、巳(Tị)、午(Ngọ)、未(Mùi)、申(Thân)、酉(Dậu)、戌(Tuất)、亥(Hợi)。

从上述可以看到”卯”有多种发音。在法国殖民之前,越南官方文字是汉字,而民间和非官方的往来则是以越南人发明的、一种叫做”喃字”(ChữNôm)的文字来交流。因越南认为汉字是伴随儒家思想进来的文字,因此称纯汉字为”儒文”;而称自己发明的字是”喃字”,用来表达南方、或安南国语言的文字。

现在的越南文和韩文一样只能表音,而汉字和喃字则是”义为主、音为辅”。加上不同地区省份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说法和口音,故”卯”怎么读并没有严格的规范,才会产生有些读Mão、Mạo,也有人读Mẹo的情形。

实际上,因越南古代没有拼音系统,文字在各处有不同发音,因此”卯”的越南读音非常多。在”汉越”发音有2个,在喃字的规范里更多——有mạo、méo、mẫu、mẹo、mẻo。在台湾会用到岁次”癸卯”,一般是日历、农民历或卜卦算命时才会提及,但越南日常口语中就自然会说到癸卯(QuýMạo)是今年的”名字”,就和”2023”一样普遍平常。

此外,越南人也会把地支直接当作动物的称呼,例如越南人向外国人解释”猪”的越南语时,他可以说”lợn”(北越)、”heo”(南越)以及”hợi”(亥)。虽然有多种说法,仍有地区或用法的不同,例如在日常”猪只”不会用亥(Hợi)表达”猪只”,但如果我想要巧妙地在散文里描述到猪,却又怕意象反差过大时,就会以”亥”来取代固有词。

那么卯兔年,又如何在越南变成猫年的呢?这里有几种说法,笔者在此分类为误用说、生态说及阴阳说三种类型。

误用说部分,越南语的”猫”念作”mèo”,汉词念作”miêu”,两个都是同为”猫”字来表义,而它又和”mẹo”只差一个声调,和”mạo”及”mão”发音也非常接近(注:越南语中有6个声调,但南越人只使用5个)。一般理性分析,地支及生肖进入越南人生活里时,”卯”的古音和”猫”相同,因此越南人理所当然地把”卯”和”猫”当做一体来看,不少越南人也认同这样的说法。

另外一种为生态说,部分越南语言学者在探讨根源时认为,中国属于平原文化、越南属于丛林文化,即是越南地理环境相较于中国有较多的原始森林(当然这个说法不是很严谨)。兔子这种草原生物在越南并不是很常见,反而擅长在丛林生活的猫科才是越南人熟悉的物种,因此将兔子置换成猫,更符合越南人的喜爱。

第三种则为阴阳说:越南认为生肖中”蛇”是属于”龙”的小弟,在”虎”之后有”猫”这个小弟是合乎逻辑的,且猫和生肖狗能形成了一阴一阳的平衡(此说法没有严谨的论证,只是传说)猫和鼠又产生追逐关系,生肖中有猫比兔更合理。

笔者认为并不以单一概念而论,这之中应当是有一个系统性的关联。

首先,中国十二生肖的起源几乎不可考,其起源早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猫这个物种,猫自然不会被列入生肖之中,这是可以理解的。

越南历史上被中国直接统治有三次,这个阶段在越南历史中称为”北属”,丝绸之路上发现最早的猫骨架大约在公元700至900年间,正好是最后一次北属(隋唐时代)的期间。虽然越南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猫”是何时出现在越南的,但以最后一次被中国统治的”北属”来看,这个时期越南人再一次大量接收来自中国的文化,越南的”汉音”也是这时候定型成”最后官方更新版本”的。

这也是为何越南语中的汉词听起来和闽南语、粤语高度相似,因为这两种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那么最后版本的地支也是这时候”更新”的。为何我们注重最后一次北属、而不计前两次的影响呢?因为文化传播,还得从另一角度去探讨,那就是文学。有文学传播才能被记载,才能走入生活里,才能被重视和内化。

越南文学与《猫与鼠的故事》

法国殖民后新文字的文学不计,越南文学开始盛行于10世纪到19世纪间。文学有助于文字和文化传播,某种概念如果要达到家喻户晓,它得仰赖各种形式文学的传播,形成戏曲、民谣传唱,变化成在地故事,落地生根。

猫是越南人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且越南人也普遍爱猫,加上越南是农业社会、稻米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老鼠是农民最大的敌人,猫能抓老鼠,也是越南人对猫印象好的主因之一。越南有个口耳相传的《猫与鼠的故事》 的民间传说(越南文:Sự tích mèo và chuột;喃字:事迹猫吧????)。

传说老鼠本是天庭上负责守粮仓的神兽,但性格不正直、总是擅自打开粮仓让同类进来大吃大喝。天庭一怒,将其贬于人间,替人类看守粮仓。

然而老鼠本性难移,继续偷食民间粮食,人民苦无他法,因此诉诸于灶神。灶神将老鼠抓回天庭。灶神对天庭表示:”老鼠到了下面吃得更凶了,天庭粮仓无限、民间粮食有限,如此无度,民间迟早会因为缺量而饿死,应当将其带回天庭。”

天庭拒绝了灶神,并表示”要不我这有一只猫,就让它下凡,平时负责抓老鼠,不想抓老鼠时,就『nghèo nghèo』地叫”。“nghèo”有穷的意思,发音和猫叫声”喵”近似,用意为”此户已经很穷了,别再吃了!”

灶神按照吩咐,将老鼠连同猫都带下凡间。于是猫就开始有了抓老鼠的责任,而平时没事就是”喵喵”地叫。只是猫心想不甘,都是因为灶神上天禀告才害得自己也流放于人间,故越南的家猫闲来无事时会跑到炉灶里的炉灰中”解放”。

有鉴于上述总总,从历史时间到民间传说,在越南文学盛行时期,猫已经存在于越南人的生活中。越南人会开始接受”中国文化”并将其视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和文字密不可分。我们能看出越南人对猫的情感,他们并不忌讳猫叫声和越南语的”穷”相似,反倒给了它一个合理的理由。老鼠和猫的对立成了最接地气的意象,这也是为何比起兔子,越南人更爱猫,与其说是发音的误植,不如说它更像是有意要让这个”美丽的错误”发生。

重新起步的一年:越南疫后的春节气氛

越南人非常重视春节,对于”春节家人团圆”的价值观也反映在越南流行歌曲中。在YouTube键入越南文”xuân”(春)或”tết”(春节)就会看见各种类型、由越南一线歌手创作的歌曲。听不懂越南语也会发现越南春节很”潮”,和中式过年音乐相比完全不同。

传统印象中新年音乐离不开中国音乐、敲锣打鼓且曲风欢乐居多;然而越南的新年流行乐则和情歌一样多样,有一般通俗的POP风、嘻哈、R&B,也有EDM;曲风上有快歌也有慢歌、有唱有RAP,内容也不单单的与”祝贺”相关,有喜有悲。虽然类型繁多,但多数内容环绕”回家”的议题。

早从越战时期,关于春节的流行乐就不胜枚举,例如描述战场上军人春节无法回家团聚,向父母弟妹说声抱歉的《Xuân này conkhông về》(这个春天我无法回家)听哭了不少在台湾的越南移工。

此外,越南歌手 SOOBIN HOÀNG SƠN 也连续三年创作了”走是为了归来”系列—— 《Đi để trở về》、《Đi đểtrở về 2》及 《Đi để trở về3》,歌名还成了”春节要回家团聚”的代名词,呼吁在外打拼的人春节要回来故乡,除了和家人吃团圆饭,也和小时玩伴叙叙旧、看看自己的家乡。

全球疫情初期,越南防疫表现一直备受国际赞扬。早在2021年,越南就核准了8种疫苗供民众施打——包括2月份的AZ和6月份的BNT——虽然中间一度出现破口使单日确诊人数曾上飙万人,但因为国际主流疫苗在国内布局得早,越南也成功地早早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2022年3月开始,国外旅客入境无需隔离和筛检证明,笔者母亲在2022年于9月和11月前往越南,当地早已正常生活,也无筛检要求和口罩的限制。

因为越南早早回归正常生活,在2022年的经济表现也有不错的成绩,例如GDP增长了8.02%,是12年来新高。今年大街小巷春节气氛依旧浓厚,街上都能见到代表过年色彩的大红灯笼和春联,商家也几乎正常营业,这对越南来说名副其实地是个重新起步的一年。疫情并没有让越南陷入泥淖里,反倒是疫情后的越南像”拥有九条命”的猫,甩甩身子一跃,十分讨人喜欢。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