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批张文宏,反对金冬雁…饶毅“舌战群医”为哪般?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布了《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该实事求是》的文章,开头直指媒体报道的“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的言论,表示,“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

被饶毅批判的言论源自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两位行业学者的不同意见引发大量关注,也引出了“我们是否能够预测之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的问题。

这不是唯一需要明确的问题。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此前,饶毅提出的争议话题还包括“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及轻症占总感染人数的99.5%以上过于乐观”“新冠疫苗可以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等。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微信公众号截图

核心争议:“走出疫情”的趋势能否逆转,是否能够预测之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

回到奥密克戎最初被发现的2021年11月,其传播性和致病性还尚未可知。钟南山在当月的公开讲话中表示,“这个变异株很新,虽然分子基因检测发现,它在受体结合部位有比较多的变化,但是它有多大的危害性、传播会有多快、会不会使疾病更加严重,以及是否需要针对它进行疫苗研发,还要根据情况来判断。现在下结论为时太早”。

一年多过去,人们发现,全球疫情形势因为奥密克戎的出现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健康时报报道,张文宏的“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的言论出自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张文宏以流感举例,认为人类从来不以消灭一种物种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标,而是随着人类接种疫苗和普遍感染,会与传染病维持在一定的稳态,这是新冠病毒将面临的局面。

他指出,目前,各种研究可以看出,接种疫苗后新冠病毒演变的数量大幅减少,目前看到的只有奥密克戎毒株胜出,且这个家族诞生一个传播更快的毒株已经很困难。

目前,网上难以搜寻当日直播回放并获得更完整的表述,但在发声的专家中,这一观点较为常见。如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在上半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之间也会优胜劣汰,传播性越来越强的毒株将生存下来,淘汰掉传染性较弱的毒株。此外,按照自然规律,病毒的传染性与致病性是成反比的,传染性越强,致病性就会下降。

而这些观点均招来了饶毅的反对。12月3日,“饶议科学”发文对金冬雁“言论中与科学事实不符的说法进行勘误”,认为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相对以前毒株较低,但从原始株到DeltaVOC,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并未减弱。新冠病毒既可以向致病性更强的方向变异(原始株→Alpha→Delta),也可以沿着增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方向进化(奥密克戎)。而最近出现的XBC等Delta/Omicron重组毒株,就很可能兼具免疫逃逸能力和较强的致病性。

换言之,尽管新冠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流行遵循了传播性加强、致病性减弱的规律,但这可能不是新冠疫情的全部故事。今年上半年,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曾表示,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往同时兼具高致病性与高传染性的亚种方向进化,只是这种几率比较低。

或因于此,饶毅在12月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明确表示,“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不能预测”。

更多争议:感染奥密克是否真为自限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德尔塔少还是多?

对新冠相关观点表示反对,这不是饶毅的第一次,期间还有其他研究者的身影。12月3日~12月6日。“饶议科学”在与金冬雁往来的2篇文章,是一位“新冠一线研究者”对金冬雁18则说法的反对,其主要观点包括“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及轻症占总感染人数的99.5%以上过于乐观”“新冠疫苗可以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等。以下为每经记者整理的双方观点:

资料来源:“饶议科学”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肿瘤情报局》 每经记者刘国梅 制图

(限于篇幅,部分内容有删减,更多信息见资料来源)

一些共识:奥密克死亡病例依然存在且在增加,防护意识不能随着“段子”而松懈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目前国内防疫工作已经进入“下半场”,工作重点也从避免感染到避免重症转移。在新冠感染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尽管业内专家就特定话题的争辩没有停止,但其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地,一些殊途同归,通过辩论不断精确的表达为公众提供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指导。但也需要公众擦亮眼睛,看清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例如,12月22日,“金冬雁: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的词条再上热搜,但搜寻相关报道便可发现,其完整表达系“我推测,只要不出现免疫性超强或致病性超高的新变种,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这些前置条件是立论根本,却容易在传播中被弱化甚至消失。

另外,无论是学者争辩,还是各类科普,最重要的是落在实践上,理清需要严肃讨论的事情。比如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奥密克戎主导下的新冠肺炎的危害性有多大?人们的防护意识到了松懈的时候了吗?新冠疫苗的接种应该如何进行?因为感染新冠死亡的病例中,其原因是什么?在常说的脆弱人群(老人、儿童)之外,感染新冠离世的病例又敲响了哪些警钟?这些问题有些还在争辩的过程中,但主线从未改变,其中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就是一条。

免疫学学者周叶斌在《新冠病毒是在越变越弱吗?》一文中表示,我们观察到目前的主流病毒株——奥密克戎比以往的新冠主流病毒株在致病性上有减弱。科学家也解密了这一现象背后的一些生物学机制。但是,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很高,造成的健康危害也一点都不“弱”。而在不同地区,疫情走向和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群的免疫基础。

未来,关于新冠问题的种种争辩不会消失。公众和专家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要太聚焦于情绪化争辩,达成防护方面的共识更重要;而公众在积极应对新冠感染的同时,应避免各种“段子”诱发的盲目乐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