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殡葬行业蓬勃发展 人民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转自墙内微信公众号“魔都囡”原文转载如下: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年奋进,不断探索;十年奋进,砥砺前行。

我国殡葬事业和殡葬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从单一条例到多方合力、从大操大办到移风易俗、从散埋乱葬到节地生态安葬……丧葬习俗改善的背后,是满足群众“逝有所安”的生动体现,是冲破思想藩篱、革故鼎新的探索与实践。

十年间,我国殡葬事业紧紧围绕建设惠民、科技、绿色、文明、生态殡葬,以创新殡葬管理机制为动力,以推动丧葬习俗改革为主线。

以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殡仪服务水平为保障,全国殡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定、措施越来越具体、成效越来越显著。

紧盯发展需求,引领推动殡葬持续向前。、

通过保障群众“身后事”,是推动殡葬工作持续稳健发展的保障。高度重视殡葬领域建设,并鼓励地方先行。

十年来,殡葬领域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殡葬移风易俗被纳入,发布殡葬行业标准 30 余项,为新时代殡葬提供了指引。

近年来,殡葬改革和殡葬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前列。为满足群众对殡葬改革的新期待,保障群众“身后事”,为推进殡葬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此外,《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确定 80 个单位和地区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

其间,在葬式葬法革新方面为推进殡葬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同时,为解决群众在殡葬方面的“急难愁”,组织开展了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和殡葬业价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营等专项整治。

规范了殡葬服务管理秩序,节地生态安葬制度化长效化得以确立,使“逝有所安”质量更高。

紧盯群众需求,以落实惠民提高百姓满意指数。

确保实现人人享有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让人民群众成为殡葬的最大受益者,是殡葬的初心和一以贯之坚持的宗旨。

近年来,对殡葬工作越来越重视,把殡葬作为重要民生事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紧盯生态需求,以新葬式葬法让逝者生命回归自然。

节地生态是殡葬改革的方向和趋势。积极推行火葬区骨灰撒海、撒散、植树(花、草)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50%以上。

周遭皆碧、山景如画、依山傍水……原先杂草丛生的荒芜墓地经过修缮,整个墓区穴位分区错落有致,绿植郁郁葱葱,宛如一座生态公园。

按照“建墓不见墓、墓园变公园”的理念,将历史埋葬点进行生态化改造,“超大墓”“豪华墓”“活人墓”等现象彻底消除。

十年间,全国多地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减轻群众负担、倡导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

推行绿色节地生态葬式葬法,不断培育现代绿色殡葬、人文殡葬的新理念、新风尚。

比如某地新建公益性安葬(放)设施 233 个,海葬(树葬)纪念设施 56 个,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0%。持续深化青山白化治理,节地生态安葬率达 70%以上。

尊重群众意愿,提炼6种节地生态安葬模式。海节地生态安葬民众数量呈倍数增长。同时,多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也从保基本向广覆盖、扩项目、可持续、提标准方向发展。

一些地区将骨灰撒散奖励提高至 2万元;明确生前享有和逝后奖励两项标准;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对象从当地户籍城乡居民扩大至大中专院校全日制非本地户籍学生和持市区有效居住证的外来人员。

从土葬到火葬,再到绿色节地生态葬,时下,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同,并逐渐转变成自觉行动,殡葬改革的成效正逐渐显现。

通过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等方式在线办理殡葬服务,得益于“互联网+殡葬服务”的发展。

2018年6月,民政部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的行动方案》,确定构建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推动殡葬服务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等 5项重点任务。

目前,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已实现部省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市、县级信息平台及殡葬服务机构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将群众“身后事”办理“多部门”“多流程”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

丧葬礼俗改革要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契合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社会文明进步要求。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性、群众认同、人文深厚的丧葬礼仪。

纳入村规民约,殡葬移风易俗纳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治丧有标准、流程有规范、服务有礼仪。

各地持续推进教育培训、能力提升,走出了一条殡葬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的新路子。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过去十年,凝结了殡葬人不懈的努力和汗水。

展望未来,殡葬人还要卷起袖子加油干,踔厉奋发、笃行不殆,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的新期待付出更多更大努力!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