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退烧药生产国为何会缺退烧药?

这篇并不是要指责谁,只是想客观聊下“全球第一退烧药生产国为何会缺退烧药”这个事,说说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本人昨日路过药店门口拍摄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最焦虑的不是会不会阳,而是没有退烧药。大城市没有退烧药,我问了老家亲戚,小县城也没有退烧药可买,全国都缺货。

退烧药缺货,表面上来说是供不应求了。当然我们要特别点名一些人不讲武德,囤了远超过自身需求的药,还在小红薯之类的平台上晒药,好像这是很光荣的事,真的很无语。

正常情况的备货量肯定是不能满足应急需求的,因为以目前这样的抢购方式,相当于把接近一整年的需求都集中到一两个星期来了,任何调剂都解决不了这种问题。

但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缺药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在12月7日放开后,到目前已经9天了,仍然没有药品大量填补上来?

要知道,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退烧药生产基地。全球扑热息痛、布洛芬一半的产能都在中国。只要做好规划,提前一段时间预判,产能不是问题。

再回头看12月7日的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当时是这样说的,“相关的药物在新冠治疗过程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已经要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这些对症治疗的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包括中药、西药和抗原试剂进行一定的准备。”

看这段发言中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完全没有预判到缺药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没有对市场需求量、目前的库存量进行哪怕很粗的评估,否则就不会连“提升产能”提都不提,更没有提出任何应急预案。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我请朋友向国内某生产退烧药的重要企业打听了一下,得知他们确实是在“新十条”发布以后才开始提升产能的,而在此前毫不知情。

这位朋友表示,一般到了冬天,因为是流感季,企业相应会提升一些产能,但是完全没有预料到会突然放开,然后如此缺药。而他们提升产能还是地方经信委在放开以后通知他们的。

考虑到从提升产能到药品分发、供应到各药店需要一个周期,所以目前放开一段时间仍然非常缺药就能理解了。

另一位网友的说法也证实了这点,即药企获得“要赶快生产退烧药”的这个信息的速度和普通网友是一样的。这确实有点搞笑。

其它各方面的信息也可以作为佐证。比如,网上流传一份“工信部发函商请协助生产连花清瘟胶囊”的文件,文件的日期是12月10日,再次证明工信部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要多生产连花清瘟。

有消息认为,这个函件还是以岭药业主动请示了工信部,工信部才有这一举动的。

另外,12月15日,中国医药发布公告称,已与辉瑞公司签订协议,将在协议期内负责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进口和经销。

辉瑞的这款药物,在今年2月11日已经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附条件批准进口注册,3月份上海少量进口了2.12万盒。目前突然达成协议再供应市场,可以说工作很仓促,在放开前根本没想到要先储备这款药物以应对变化。

各方面的信息都说明了一点:在放开之前,并没有任何评估药物供应和储备药物的计划。

这进一步说明,“放开”本身是很突然的,很多工作都来不及做。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就说过,中国的放开其实是“防不住”了,是被动行为。文件中的“宣布放开”,不过是承认现实。

现在还要加上一点,即有关部门对于“防不住”的判断也出现了偏差,即他们也许会感觉到“防不住”,但可能寄望于各地还会僵持一段时间,但没想到形势变化如此之快。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反推,联防联控机制于11月11日发布的“新20条”也不是要“放开”,否则那时候就会制定应急措施。那时候开始评估药物供应问题,也不至于成今天这个局面。

当然,我本人还有一种猜测,即不管有关部门有没有预判到要放开,可能都没有人去评估“要不要提升药物产能以保供应”这件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某个政府部门来说,“评估产能、保障药物供应”并不是一项常规工作,在正常情况下这是市场自行调节的问题。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需要启动这项工作,那就是得知要“放弃动态清零”时,更准确地说,是领导下命令时。

但是,“放弃动态清零”恰恰是国家最重要的决定,除非在最高层级的决策上制定了明确的退出动态清零的计划和时间表,否则就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知晓这个决定。而一旦突然有了这个决定,准备的时间又不够了。

大家认为的“储备药物”是一件天大的事,但对于决策和执行严重分离的职能部门来说(政策突然转向时就是这样),其实是一件并不存在的事。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