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男德班”能培养出好男人吗?

    时隔7年

    “男德班”卷土重来

    5名中年男子把篮球绑在腹部,双手小心翼翼地托着挺起的大肚子。

    他们弯腰去捡掉在地上的书,发现平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动作,现在变得无比困难,也无法自如地上楼、弯腰、穿袜子。

    这是方刚的“男德班”上的一幕,他想让学员体验孕妇的不易。

    方刚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性别研究者,也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心理学老师。

    今年9月15日,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男德班招募信息,没想到短短几天就有50多人报名。

    早在2015年,方刚就开设过男德班,但招生不理想,只有2个人报名,周围一片骂声,觉得这是三从四德的“女德班”翻版。

    7年过去了,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煮夫”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代名词。

    方刚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重启男德班。他坦言之所以沿用“男德”两个字,是想吸引人们的注意,让更多人看到。

    身处争议中,以下是方刚的讲述。

    01

    不该缺席的男性

    刚接通电话,方刚就强调说男德班的实质,其实是“男性参与”,让男性不再缺席家庭生活。

    除了带学员体验怀孕的滋味,他还通过游戏环节,教他们学习如何照顾婴儿。

    比如他会说:“凌晨2点,给孩子喂奶。”这时,学员们就会拿起桌上的模拟婴儿,按比例冲奶、喂奶。为了更真实,方刚还会提醒他们,要记得给孩子拍背,防止打气嗝。

    没过一会,方刚又说:“凌晨4点,孩子尿了,起床换尿布。”学员们只能停下手头的事,拿起纸尿裤。

    类似突如其来的指令还有很多,来回折腾几次,男学员们身心俱疲。然而,每个新手妈妈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连续几个月睡不了一个整觉。

    除了带学员进行情景模拟,方刚还会引导他们思考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比如:男性赚得比妻子多,就能少做家务吗?

    2021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照料家庭成员和做饭、清洁、日常采购等家务劳动时间为154分钟,约为男性的2倍。0-1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家庭,占到了76.1%。

    家务活重复繁琐,但价值很难被量化。干净的东西弄脏,脏的东西再被清理,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循环。

    在方刚看来,家务的价值不该被排除在整体家庭贡献之外,也不该有性别局限。

    02

    从打人,到救人

    顾伟,是男德班改变最大的学员。

    他曾经脾气很大,动辄对前妻拳打脚踢,哪怕前妻怀着孕,依旧没有收敛。每次施暴后,他都会道歉、下跪、写保证书,还跟岳父承诺过不再动手,可还是管不住自己。

    有天夜里凌晨4点左右,他睡得正熟,被起床上厕所的前妻不小心踢了一下,他心头升起一团火,挥起拳头对着前妻砸过去。

    这次,前妻没有原谅他,而是提出离婚诉讼。

    等待二审宣判期间,他报名了第一届男德班。通过学习,他开始意识到前妻有多辛苦,独自带娃、操持家务,还成天心惊胆颤。

    课程中有个互动,老师让学员写下父亲的优缺点,顾伟把写有“暴力”的纸条扔进垃圾桶,想让暴力在自己这一代终结。

    顾伟家族里的男性,几乎都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比如爷爷就经常打骂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让他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合理的、有效的,且没有惩罚。

    和前妻离婚后,3岁的孩子被判给了顾伟。他没有机会再做一个好丈夫,便学着做一个好爸爸,每天接送孩子、洗衣做饭、陪孩子做作业。

    他买了几十本性别议题的书籍,每个月都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还在寺庙做了6年义工。

    有一次,他在路上听到有个女人呼救,立刻冲出去阻止了那名体型明显比他壮的男子,还报了警。

    从打人者到救助者,顾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他还是害怕会陷入原有生活模式,不敢再踏入亲密关系。今年,他打算继续参加新的男德班,回炉重造一下。

    可惜,顾伟只是个孤例。更多施暴者根本没有勇气承认暴行,更别说改变,这也是方刚想要重做男德班的原因之一。

    03

    因为自己淋过雨

    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

    54岁的方刚坦言,自己曾因为“不够阳刚”受过欺负,所以想帮助更多男性。

    方刚3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从小跟着母亲和姐姐长大,气质偏文静,说话也轻声细语的,结果被同龄人骂作“娘娘腔”。

    因为发育慢、个子矮、性格懦弱,他经常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这导致他非常自卑,20多岁说话还结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一本讲女性的书,一下子产生共鸣。从那以后,就对两性研究有了很大兴趣,甚至辞去工作全职考研,第一年落榜,第二年才考上性学家潘绥铭教授的研究生。

    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社会视角往往要求男性阳刚主宰,女性温柔细腻,但在理想的性别社会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既独立又温柔,既陪伴又刚强。

    他把自己的学术理念贯穿在育儿过程中,没有要求儿子必须坚强,或者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是经常拥抱儿子,也会主动说爱他。他觉得表达情感、学会示弱,并不会让男性失去男子气质,反而会让他们更完整。

    说起儿子的出生,他也觉得蛮有意思的。刚跟妻子结婚时,他们是铁了心要做丁克的。但妻子过了30岁后,想法逐渐发生变化,有时睡觉还会梦到孩子。

    真打算要孩子后,方刚一直希望生个女儿,因为他觉得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太高了,要成功、要刚强、要养家糊口,他不想让孩子背负这些重担。

    可妻子却想生个男孩,她认为自己30多年来经历了太多不幸,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

    原来,男性和女性都对自己的身份有着不认可和抱怨。也因此,方刚希望能用更学术、更专业的方式,来破除大家对性别的偏见。

    多年来,方刚一直用“猫头鹰”这个网名,他说猫头鹰虽然被认为是“报丧鸟”,却是智慧的象征。他觉得自己跟猫头鹰一样,哪怕暂时得不到认可,也会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或许他的力量并不够,但看到课程给学员的生活带来切实的改变,他还是觉得一切都值得。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