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黄柳霜登上美国货币 讲个笑话“她丢了中国人的脸”

    转自墙内微信公众号“柳飘飘了吗”

    蛮意外的一条热搜——

    一位华裔女演员,居然被刻上了美元硬币。

    #黄柳霜成登上美国货币的首个亚裔#

    为了纪念女性获得选举权的《十九修正案》发布100周年,美国铸币局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发行一批硬币,刻印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以示致敬。

    之前,登上这枚硬币的女性包括国民诗人马娅·安杰卢,以及美国首位女“太空人”萨莉·赖德。

    而“黄柳霜”这个中文名字,对于不少人而言远没前二位听着来头大。

    谁是黄柳霜?作为影星的她又为何能被西方捧上神坛,和各路大人物平起平坐?

    诚然,我们早就不需要借西方人的肯定来满足自尊心。

    但这张神秘的面孔,还是值得再端详。

    黄柳霜的故事,不简单——

    华裔女星征战好莱坞的百年血泪史,就是由她开始的。

    《危险存在》

    好奇的中国娃娃

    20世纪初期,欧洲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是1904年,音乐大师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的问世。

    这部作品创造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新鲜的女性形象——

    日本新娘巧巧桑嫁给了寡情的美国大兵平克尔,为他生下孩子后却惨遭抛弃。

    三年后平克尔已另有家室,他回到日本想要带走儿子,幻想破灭的巧巧桑在绝望中挥刀自尽。

    白人影星西尔维娅·西德尼饰演的“蝴蝶夫人”巧巧桑身上带着一种西方人臆想中的,“东方式”的坚贞和驯服。为白男飞蛾扑火,被高傲的第一世界视作某种极致浪漫。

    由此,整个文艺界都开始以巧巧桑为模板创作,掀起一场“蝴蝶效应”。

    而第二件事,则是臭名昭著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

    1909年带着从敦煌掠取的上万件文物“荣归故里”。

    这批壮丽的瑰宝一经靠岸,便震撼了西方世界——

    他们原以为已经通晓东方文化。

    但这些一度失落的璀璨艺术,却再度刷新了他们的想象力。

    被盗走的敦煌宗教画(现存大英博物馆)

    黄柳霜生于1905年,恰好在这两次“大发现”之间。

    换句话说,她恰好赶上了“东方热”在西方的文艺复兴。

    彼时的好莱坞也在蹭这个热度。

    讽刺的是,他们一方面基于种族歧视,不愿相信黄种人有能力进行“表演”这种艺术创作。

    一方面又偏被中式美学深深俘获,开始频繁在唐人街取景。

    《残花泪》

    东方很特别,但也只能作为猎奇的背景板。

    好莱坞对待唐人街的方式,从一开始也隐喻了亚裔女演员的命运。

    话回正题。

    时常出入唐人街的好莱坞团队,在人肉背景中渐渐注意到一个身影——

    一家老广洗衣店家的女儿,将将九岁大,总爱翘课跑到影院、片场看热闹,甚至主动应征演龙套。

    工作人员管这个小妹妹叫CCC,即:

    好奇的中国娃娃(Curious Chinese Child)。

    是的,这位中国娃娃,就是黄柳霜。

    《海逝》

    当黄柳霜注视着好莱坞的时候,好莱坞也在注视着她。

    只不过,那目光里更多只是猎奇新鲜,并非赏识。

    当小黄柳霜在上学时,坐在她后面的美国小男生总用别针扎她。

    理由非常荒诞:他想知道中国人有没有痛觉。

    彼时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是极其神秘怪异的物种。有趣,但是危险。

    说起来,这和好莱坞对黄柳霜的目光,并无本质区别。

    《唐人街繁华梦》

    但,上了头的黄柳霜已经顾不得了。

    两年后,也即黄柳霜11岁时,她给自己取了个好莱坞风味极浓的艺名:Anna May Wong。

    随后,毅然投身于演员事业。

    早前几年,她默默无闻。

    但好似命中注定般,普契尼式的东方传奇,渐渐引发了影视改编潮。

    而好莱坞导演,也恰好想在“刷黄漆”的白人外,寻找些更纯粹的“中国味”。

    《莱姆豪斯蓝调》

    黄柳霜抓住了亚裔演员在影史中最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海逝》,取典《蝴蝶夫人》,是影史第一部双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黄柳霜在其中演绎了一位悲悯、决绝,真正拥有东方韵味的中国女性。

    一经上映,即成经典。

    她让西方人对东方的刻板臆想拥有了灵魂,较以往生动了无数倍。

    更令好莱坞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既内敛又深邃的表演方式。

    好奇的中国娃娃,终于让全世界反过来对她产生了好奇。

    蝴蝶夫人/龙女

    1926年,好莱坞的中国剧院破土动工。

    这座传奇剧院是好莱坞许多经典电影的首映地,更是多届奥斯卡典礼的举办地。

    时至今日,仍是美国“名胜古迹”级别的打卡地。

    而少有人知道的是,虽然叫“中国剧院”,但这座建筑名声最响的那条,留有数百位名人手印的水泥路——

    直到2002年,才出现第一位中国电影人的印记。

    第一位留印者:吴宇森导演

    更少人知道的是,中国剧院的第一枚铆钉,就是彼时已经声名鹊起的黄柳霜拧上的。

    她作为东方的代言人出席了奠基仪式,却没能留下自己的任何痕迹。

    实际上,中国剧院的总设计师从未去过中国。

    与当时西方的大环境一样,他是以拼凑、幻想的方式,虚构出了一种东方主义。

    上世纪的好莱坞沉迷在这一虚假的东方狂热里。

    黄柳霜也是。

    到30年代,她已经是有一打知名作的当红影星了。

    可她演过的角色,实则只有两个——

    第一,是前文所说的“蝴蝶夫人”。

    温驯,贞洁,将全部人生价值寄托在男人身上。

    《爱之火》

    第二,则是“龙女”。

    这个形象和傅满洲一样,都是西方鼓吹种族主义的“黄祸论”的产物。

    龙女是阴险狡诈的中国女郎,具有使男人堕落、使社会混乱的邪恶力量。

    《月宫宝盒》

    黄柳霜的演员梦实现了,但又没完全实现。

    在好莱坞,她实际还是机会寥寥的边缘人物。

    可换到种族歧视稍微弱些的欧洲,她不单如鱼得水,大受追捧。还和最负盛名的德国女演员玛琳·黛德丽成了好闺蜜。

    《上海快车》

    而黄柳霜和好莱坞矛盾的激化,则是因为一部小说——

    《大地》。

    上世纪30年代,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下,有一位外籍教师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事业。

    这位自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人有个很地道的中文名:赛珍珠。

    她的小说也总是以中国农民为主角,讲述那一时代的悲欢。

    赛珍珠

    前文说,上世纪初欧美出现了“东方热”。

    而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推介的中文文学(林语堂后来在美国的影响力就与她分不开),当然还有她自己的小说,则再度于西方引发轰动。

    将“东方热”,进一步精确成了“中国热”。

    1938年,《大地》喜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个美国作家借助中国故事得到了无上荣耀。

    黄柳霜却被美国人的虚伪狠狠嘲弄了一把——

    米高梅制作的电影版《大地》,选择由德国影星路易斯·赖纳出演女主角。

    这位优秀的女演员,将中国农妇的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还凭此片摘下了次年奥斯卡的影后桂冠。

    但整个好莱坞却偏偏忘记了。

    或者说,是故意忽略了——

    黄柳霜长着一张无需模仿就能服众的,真正深邃的中国面孔。

    《盛装派对》

    1936年1月24日,折算成农历恰好是正月初一,中国人的春节。

    备受折辱的黄柳霜登上远洋轮,生平第一次返回故土,中国。

    对自己身份的困惑、对好莱坞的失望,让她决定来一场寻根之旅。

    同时也给西方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

    但其实,这次旅途在开始之前就让她忧虑重重——

    她的名字早从20年代就在上海滩叫响。

    但因为永远在饰演扁平刻板的黄种人,她的争议远远大于名望。

    派拉蒙又用黄柳霜的妓女形象来羞辱我们中国人了!

    《新民周刊》黄柳霜:好莱坞中国娃娃上海行

    这么讲,她或许堪称“辱华始祖”。

    但,黄柳霜还是毅然踏上了旅程。

    2月9日,轮船驶入黄浦江,她的忐忑很快被热情的欢呼和包围冲散。

    她的故土和同胞们,对这位“好奇宝宝”报以了最亲切的礼节。

    黄柳霜在出发前专门恶补了汉语。

    但抵沪时或许是激动,也或许真的太难,她依旧说得磕磕巴巴。

    当年她用四个月便学会了德语,自诩语言天赋极高,没想到却在“母语”上栽了跟头。

    不过,走在上海街头,黄柳霜头一回感受到了和周围世界完全融入的体验。

    黄柳霜能操四五门西方语言,可一生的多数时间,她都觉得自己是异乡人。

    直到这一刻,她才终于理解到“家”的意涵。

    可惜,在短暂的归港之后,她将面对更多的无常和颠簸。

    于她自己,年龄渐长。

    迈入中年的白人女星尚且机会寥寥,何况是她。

    于祖国,则是接下来十数年的战乱。

    黄柳霜渐渐退出银幕外。

    但,她还是叛逆了一回——

    40年代的两部电影《轰炸缅甸》和《重庆来的夫人》中,她终于摘下了“蝴蝶夫人”和“龙女”的面具。

    成为了抗日战争中勇猛的女英雄。

    《轰炸缅甸》

    既是在建立全新的中国人形象,也是在为抗战摇旗。

    她还举行义卖、演讲,在异国奋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支持同胞。

    只是,当她靠祖国越近,似乎也离她少女梦中的好莱坞越来越远。

    40年代之后的黄柳霜,电影作品越来越少。

    1960年,她出演电影《黑色肖像》,饰演配角黄人女仆。

    该片的女主,是彼时在好莱坞如日中天的巨星拉娜·特纳,又一位金发美人。

    她最后一次为一位白人女星做背景板。

    次年,黄柳霜病故家中,终年56岁。

    她一生中没得过什么重要奖项,甚至连值得称道的好角色也不多。

    多数时候,她就像是西方凝视中的一件东方工艺品。

    美丽,新鲜,但任人摆布。

    1936年,在黄柳霜访沪时,有记者对她问了一个极其犀利的问题:为什么出演那么多伤害华人的角色?

    黄柳霜霎时红了脸。

    但,随即认真地回答——

    如果不是她演,就会有别国的人去演,中国人的面孔将被肆意捏造、蹂躏。

    她起码保住了华人自己呈现自己的那一点机会。

    《新民周刊》黄柳霜:好莱坞中国娃娃上海行

    所以,为什么黄柳霜能登上美元?

    是因为她扭转了整个亚裔群体的形象吗?

    恐怕她做不到,她甚至正正就是这种歧视最直接的受害者之一。

    但恰如她所说的,抓住任何角色,也意味着抓住定义权。

    她是华裔在美国流行文化史上留下面孔的开始。

    且她铺下的路,会有一个又一个人接着走下去。

    开疆辟土

    自从黄柳霜去世,好莱坞的华裔女演员一度断代。

    整个西方影坛都在默默等待下一张传奇东方面孔的出现。

    时间来到1986年,大洋对岸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愈发强大的文化自信,愈发大方的对外政策,催生了空前绝后的经典——

    《末代皇帝》。

    它是第一部获许在故宫拍摄的电影,也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关于我国的西方电影。

    当年,《末代皇帝》在奥斯卡横扫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大奖,风头一时无两。

    而在这篇文章里,它的伟大还在于,又将两张绝美的中国面庞带入了电影世界——

    陈冲与邬君梅。

    陈冲的闯美之路其实早于《末代皇帝》。

    1980年,19岁的她凭电影《小花》摘下百花影后桂冠,却在声名鹊起时选择赴美留学,学习电影制作。

    还不是泥菩萨贴金的那种,而是真的放下所有名头,从头补课。

    半工半读,还时常要担心没饭吃。

    《鲁豫有约》

    但或许,好演员天生就有一种境遇掩藏不住的气韵。

    一次,陈冲在一个停车场被一个路过的意大利老头拦住。

    开口就问她:你要不要演电影?

    陈冲就这样成为了好莱坞大片《大班》的女主角。

    但是,这部电影很像黄柳霜当年面对的处境——

    是机会,却也暗含无奈。

    一来,《大班》讲的亦是中国少女对外国军官的卑微求爱。

    “蝴蝶夫人”式叙事依旧在好莱坞阴魂不散。

    二来,陈冲在电影中的大尺度演出,为她带来了无尽的争议。

    彼时国内尚且保守的风气,无法容忍她展示自己的身体。

    《鲁豫有约》

    而邬君梅遇到的情况,其实相当类似。

    1987年,她跟上陈冲的脚步,也赴美留学。

    同样从头来过,同样生活拮据。

    更类似的,是她们遭遇的歧视、凝视。

    作为女演员,尤其还是亚裔,“潜规则”都变成了明面上的剥夺。

    《鲁豫有约》

    当然,比起黄柳霜,新一代华裔女星境遇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她们不再缺少机会,“政治正确”让她们在镜头里能得到最基本的位置。

    可是,陈冲和邬君梅的经验揭示了两个新困境——

    一是角色定位,

    二是国内观众舆论。

    好莱坞已经很少以类似“龙女”的形象,毫不掩饰地污名化东亚女性。

    但他们对异族的想象力依旧有限。

    《艺伎回忆录》

    2002年,刚刚打响名声的华裔演员刘玉玲在传奇电影《芝加哥》中客串出演。

    这部喜剧以辛辣的手笔撰写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

    几个女死刑犯依靠贩卖色相和操纵媒体,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成为了整座芝加哥城追捧的明星。

    先是神秘的蛇蝎美人。

    再是蠢笨的金发女郎。

    最后是致命的东方尤物。

    《芝加哥》恰好描摹出三种典型好莱坞女郎的形象变迁。

    而在黄金时代之后,华裔女星渐渐不再是背景板,而成为了镜头里危险的蛊毒娃娃。

    《杀死比尔》里身穿和服的黑帮大姐大。

    刘玉玲

    《尼基塔》中的冷艳杀手。

    李美琪

    哪怕到近些年的作品,也不乏类似的角色设定。

    陈冲《艾娃》

    李冰冰《生化危机5》

    巩俐《花木兰》

    但,哪怕再女王,再有威慑力。

    蛊毒娃娃,依旧只是“娃娃”。

    她们是好莱坞的目光塑造的形象,是和那座中国剧院的夸张飞檐一样,装饰性的东方符号。

    严格来讲,华裔女演员事业的真正转折点,直到2018年才姗姗来迟。

    那年八月,一部全亚裔出演的电影猝不及防地杀出重围,在北美院线蝉联了三周的票房冠军,更把吴恬敏、杨紫琼、奥卡菲娜、嘉玛·陈、水野索诺娅等好几位亚裔女星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从东亚元素,到东亚故事。

    好莱坞华人的新时代由它开启——

    《摘金奇缘》。

    吴恬敏

    新的困境

    好莱坞新时代的开启,其实也象征着旧好莱坞叙事权被分散。

    随着“政治正确”的发展,以及亚裔群体的不断斗争,新的故事模板逐渐兴起——

    《初来乍到》《摘金奇缘》《青春变形记》《瞬息全宇宙》……

    乃至是纯粹的超英电影《尚气》。

    他们开始触碰到真正深层的东亚文化:家长制。

    然而,北美票房超过2亿的《摘金奇缘》在内地院线折戟。

    国外口碑超神的《瞬息全宇宙》在某瓣只得到7分多的平平反响。

    《尚气》甚至因“辱华”直接扑街。

    你会发现,这类故事即便比黄柳霜的时代强多了,也依旧打不中中国观众的心。

    根本来讲,这是因为它们并非东亚人的故事。

    而是东亚移民的故事。

    而此时,你也会发现,好莱坞华人女星的主体也变了——

    章子怡、李冰冰们纷纷回到内娱。

    占领高地的变成了奥卡菲娜这样典型的移N代。

    奥卡菲娜凭《别告诉她》成为首位亚裔金球影后

    在好莱坞交出绝对的叙事权的同时,它的疲态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一时刻,华人女星再也不用依靠“闯美”来证明实力。内娱作为寸土寸金的名利场,成为她们新的征战地。

    也就是前文所提的那个,华裔女星的新困境:

    国内观众舆论场。

    你会发现,从黄柳霜开始,一代代华裔女演员在斗争中面对的不仅是西方的蔑视和打压。

    同胞的苛责,也始终如影随形。

    陈冲在拍摄《末代皇帝》时曾因一件事惹恼了对她宠爱有加的导演贝托鲁奇——

    她在拍摄完戏中与溥仪的亲热戏后,胁迫导演必须写下保证信,不会使用她不慎多露了几厘米胸脯的那个镜头,否则便罢演。

    《鲁豫有约》

    可要知道,从《大班》《诱僧》到她执导的《天浴》,她可是完全不怵尺度这东西的女人。

    《末代皇帝》

    陈冲所担忧的,其实就是当年阮玲玉用生命写下的注脚——

    人言可畏。

    张曼玉《阮玲玉》

    虽然仅仅是一个镜头,但在当时,这就足以让她背上最严酷的骂名。

    现实是,黄柳霜的时代已经过去百年。

    但她在好莱坞的身不由己,依旧难被理解。

    在异国寻找机会,是崇洋。

    饰演的角色不够伟光正,是媚外。

    在镜头里表现出任何缺点,便是玷污国人形象、迎合外国眼光。

    但凡稍有差池,“辱”的帽子随即扣上。

    明明,作品的把控权不在她们。

    刘玉玲《霹雳娇娃》

    最离奇的争议,大概要数奥卡菲娜。

    在她加冕影后之后,网上涌现出无数猛烈的批评声,称她形象迎合了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是典型的辱华面孔。

    拿奖的光荣瞬间,弹幕闪过的是“龟丞相”“奇葩”“华裔之耻”的恶毒咒骂。

    诚然,如今的华裔女演员多了一些选择。

    但其实也没那么多选择。

    有些人只看到奥卡菲娜如何被好莱坞选为“东亚的代表”,如何接下了失真的剧本。

    但,这从来却不是她自己能决定的。

    她唯一做的,就是以一张平凡的脸,外加百倍的天赋、千倍的努力、万倍的历练,以及难以计数的幸运。

    最终登上了至高的领奖台。

    这不是屈辱,而是一张东方面孔的奇迹。

    这不会是女性们奋斗的终点。

    毕竟,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的传奇可不会轻易落幕。

    若美元上的黄柳霜能与我们一同见证这改变,她或许会打心内感到骄傲与喜悦。

    恰如她当时所说的:

    “抓住角色,就是抓住定义权。”

    或内或外,我们都需要这群美丽的黄皮肤姑娘,不断去到镜头前。

    一帧帧,一幕幕地勾勒。

    在历史里重新定义我们的面庞。

    转自墙内微信公众号“柳飘飘了吗”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