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吓跑了富士康员工?河南卫健委科普耐人寻味

无马社原创此轮郑州富士康疫情风波,对于这家工厂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但它之于社会正确看待病毒的危害性,缓解非理性的恐慌情绪,又是一次小小的推动。

作为近期舆论焦点的富士康郑州园区疫情,仍在牵动人心。大家关心的问题聚焦在——员工大规模徒步返乡的离奇一幕,是如何引发的?此前,这家超大工厂内部发生了什么?随着媒体对郑州富士康基层管理者及员工的采访,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现在看,此前“富士康2万人感染”的传言,很可能只是因为富士康园区内的一个集中隔离点,“大概能容纳2万人左右”(但并不代表有2万人感染),进去隔离的大多只是密接,核酸阴性就重新回到宿舍。

至于员工的大规模返乡,受访的富士康基层管理者坦言,其中确有后勤保障不足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恐慌情绪的蔓延:工人圈子里有传言说园区即将封锁,这里要变成“躺平试验区”了。员工因为这些谣言开始恐慌,觉得如果不跑就没时间了;他们认为被感染的几率很大,也不完全了解病毒的情况,甚至以为感染之后会像2020年年初武汉感染新冠的人一样,不仅很难受、留下后遗症,甚至可能死亡……

冷静下来看,这些到目前为止接近“真相”的信息,其实没有超出大家的意料。要完整复盘郑州富士康园区疫情从蔓延到出现员工返乡的全过程,值得检视的因素很多。比如,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引发的误会、园区物资和后勤能力不足导致短期内阳性病例和密接人员安置问题,防疫与生产之间的平衡等等。

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可能还是返乡员工对于病毒危害性所表现出的那种恐慌情绪。

疫情全球蔓延已接近3年,关于社会对病毒和后遗症的过激反应,可以找到的事例不少。比如,一些地方习惯性的过度防疫、层层加码,即是恐慌驱使下造成的用力过猛,它还进一步强化了恐慌;有一些人和机构对“阳过”的患者歧视、排斥,也同样如此。

而这次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是把人们心中对病毒的恐慌体现得更凸显更彻底了,换个角度来说,也因此让全社会清晰地看到恐慌情绪支配可能带来的问题。

要知道,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几乎全是年轻人,这部分人本身被普遍视为疫情下“较安全”的群体。当他们也表现得如此恐慌,从科学常识的角度来讲,是令人遗憾的,由此折射出的社会对病毒的科学认知水平值得揣摩。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事件受到关注之时,郑州卫健委的官方微信公号“健康郑州”,于31日下午专门发布了一条“新冠肺炎不可怕,可防可治”的推文,并由专家之口指出,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注: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机体调节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并逐渐恢复痊愈,一般来说,在没有严重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只需对症治疗甚至不治疗),大家不必过于惊慌。此外,还有一波以个人名义推动的相关科普的传播。

应该说,这类科学结论在时下也不鲜见,有来自上海的权威医生就对外科普过:新冠病毒后遗症可能被夸大。但总体上,官方渠道发声,请公众不必对病毒危害性过于担心,还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这样的认知早一点“深入人心”,也许可以避免至少减少员工因惊慌之下的出走。就目前的信息来看,郑州富士康此前的信息发布工作,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再加之很多人对于疫情的了解还停留在较早时期的情形,又身处一个人员密集的场所,集体惊慌情绪自然被进一步放大了。

这里略显矛盾的地方在于,富士康的科普不足,或者说员工对于病毒的过度惊慌,也不能只在企业身上归因。比如,园区疫情的真实情况,是否如实地向员工进行有效的传达?或者说,企业管理者是不是真的信奉“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员工理性看待自己的处境并作出理性的选择”?还是侥幸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习惯通过弱化信息供给来“稳定人心”?对企业来说,这可能是非常艰难的选择,也可能是它本身无法决策的。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们客观地看,一定程度上,这次郑州富士康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无意中扮演了一个“测试者”的角色。它让更多人看到,防疫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带来的恐慌性后果,以及社会对病毒的科学认知水平。另外,郑州富士康即便到今天这一步,依然还在坚持生产,并未出现彻底停摆,或者造成可见的致命伤害,正如上述富士康的基层管理者所说,“在我的观察中,目前年轻人感染病毒的症状轻,可能就是确诊之后发烧一天,第二天就不烧了,然后嗓子疼,过后就没事了”。这些个案、实例,也与郑州卫健委官方微信号关于病毒危害性的科普,形成了一种呼应。

无需讳言,此轮郑州富士康疫情风波,对于这家工厂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但它之于社会正确看待病毒的危害性,缓解非理性的恐慌情绪,应该是一次小小的推动。而官方释疑所引发的舆论共鸣和科学讨论,也表明了它的积极一面。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