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2050年送100万人去火星!马斯克再吹“当代诺亚方舟”

    新智元报道

    编辑:袁榭

    【新智元导读】2022 年 6月初,马斯克再弹老调,又一次宣布要送千艘星舰上火星、完成当代的诺亚方舟壮举。

    世界首富、兼人类梗王 ” 马斯克院士 “,又在推特上字面意义上的例行满嘴跑火箭了。

    马斯克再次豪言「千艘星舰上火星」

    2022 年 6 月 5 日,马斯克先是在社交网站上放出自家 SpaceX 的发射基地现场幻灯片式广告片,庆祝 SpaceX的可回收「龙飞船」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后并载员返回的任务完成、创下了此类任务的最快速纪录。

    接着马院士表示:「将生物圈扩展到多个行星,将扩大意识的范围和规模。

    而且这还能使我们人类将地球上的生物圈备份到其他星球去,保护所有生命避免遭受地球上大灾难的侵害。

    人类是众生的牧者,因为没有其他物种能把生命送上火星去,我们不能辜负万物生灵啊。」

    有人问马院士:「具体打算怎么做?」

    马院士马上从文艺中年状态切换回首富带货状态:「修一千多艘星舰飞船把生物运到火星去!基本上就是当代诺亚方舟!」

    带完货,马院士又切回文艺中年状态,感叹一番:「有的人憎恨人类,但我如此深爱人类。」

    有句讲句,这不是马院士说起火星拓殖野望时第一次提到「千艘星舰」这个数字了。2020 年 1月份他在社交网站上也列出了类似的展望。

    2020 年 1 月 17日,马斯克先是在社交网站上表示:如果要达到行星间的星际拓殖,维持目的地星球的人类生存的起码条件,是地球这边有能力每年送平均百万吨以上的载荷入轨。

    然后马院士开始公开算账:

    星舰飞船的设计目标,是未来最终达到每艘每天可以回收后循环发射三次。那么一年就可以发射过千次,每次载荷不低于一百吨。

    这样的十艘星舰飞船,就能达到一年送百万吨以上载荷入轨的目标啦。

    然后 SpaceX 要从每年建成百艘星舰的近期目标,做到每年能建成千艘星舰的十年后目标。

    达到这个十年后目标,意味着到时候就有每年送一亿吨载荷入轨的能力,这相当于把能支持十万人在火星生活的必需物资送入地球 -火星间同步轨道。

    有人善意提醒:「伊隆哥,地球 – 火星距离最近的发射窗口是 26个月才会出现一次的哦。那你不是修了一千艘星舰飞船,要歇两年才能去火星一次?等待的这两年里这些飞船干啥啊?」

    马院士大手一挥:「不怕,先把去火星的千艘星舰送入绕地轨道,然后每 26 个月出现的发射窗口期内,30天里千艘星舰进发火星,就像电视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演的一样。」

    很多人在 2020 年就马斯克自己给出的这个时间表做了简单计算,结果是马斯克这等于说要在 2050年就送一百万人上火星。

    而且,马斯克连上火星的人的生计都安排好了。

    有人问到:「火星移民的挑人标准是啥?是在关键岗位全部预定之后、其他位置抽签决定,还是按全部按技能招聘?有没有举家迁徙的额度?」

    马院士回答:「没事,基本上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上火星。就算钱不够,贷点款就好了。」

    当被问起「火星移民有无机会打工还贷款」时,马院士再次豪气冲天:「当然有!以后火星上工作机会有的是!」

    在 2022 年 4 月份的 TED访谈中,马斯克再次表示:「只要愿意,几乎所有人都能努力打工攒钱、攒够上火星所需的十万美元。」

    想了下,比起「地球上人人都攒得起十万美元」这一马院士版「胡不食肉糜」,小额贷催收、「裸条」这些事普及到火星去的可能性还大得多。

    SpaceX 进度落后:星舰整体试射已经跳票

    然而,要满足马院士此番豪情,绝不是轻易的事,障碍不可谓不大。

    按 2020-2022 年马斯克自己多次重复的时间表来倒推,要做到 2050年千艘星舰送百万人上火星的「当代诺亚方舟」规划,实际技术实现、经济可行的达标星舰飞船,从 2028年就必须开始送载荷进入飞向火星的轨道了。

    虽然 SpaceX的业务现在势头突飞猛进,完成人类首次太空商业旅行、「龙飞船」有望取代俄国火箭与发射服务成为国际空间站独家载人承包商、猎鹰系列可回收火箭和猛禽系列重型火箭发动机渐渐成熟。

    但星舰飞船,现在还停留在德克萨斯州南部的发射基地工地上,连彻底完工都没有,更别说成功发射上天了。

    2021 年 5 月 3 日,SpaceX 宣布成功试射了星舰的二级船体火箭雏形SN10,然而整体的一级火箭引擎尚未与之搭配集成试射。

    2021 年 8 月,马斯克在社交网站上宣布「星舰已成功搭好」并展示了星舰超过 120米的整体机身现场图,不过搭好整体机身和成功发射间的距离并不能快速越过。

    除了飞船还没好,能回收后发射星舰的船台也正在修建和申请专利中。

    能满足星舰反复发射和回收作业的 143 米高超级发射台,SpaceX 是在 2021 年 9 月才开始申请专利、马斯克是2022 年 1 月才宣布开建。

    按照现有进度,2022 年 1 月 10 日前,SpaceX才开始将星舰整体机身尝试在发射架上立起、并做晃动与固定机构开合等实验。

    而马斯克可是在 2021 年 11 月下旬,就放风要在 2022 年 1 月就试射星舰整体飞船了。

    并且,同样是在 2021 年 11 月,马斯克在 SpaceX的公司内部电邮中称「猛禽发动机的生产短缺危机比之前更严重,如果我们不能在明年做到每两周发射一次星舰飞船上天的效率,那么公司面临着真正会破产的危机。」

    技术难满足火星拓殖,最尖端技术现只能制氧 5 克

    即使 SpaceX 的进度能赶上,现有的配套技术和人类社会形态也很难支持 2050 年就送百万人在火星安居。

    要让百万人在火星上活下来,基础的水源、空气、资源循环密闭居住地、食物来源不可能跟着移民同时到火星,必然要由先遣部分首先建好。

    按照南加州大学环境研究项目负责人 Jill Sohm的计算,能养活百万人的作物耕地面积,即使用上当今最先进技术、达到最高效率,在火星上都不能低于 1500 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看似不大,但实际就等于整个旧金山的行政区域占地了。

    而耕地面积是一连串基础设施与物资列表中数目最小的一个,空气与水源更是天文数字,而且从地球上带过去,在技术和经济可行性上双重不靠谱。

    所以必须要在火星上找到足够的冰储存、并自行制备可供人居的大气层。而能满足百万人使用的冰储存现在还没在火星上找到。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此类技术方向不是没有进展。2021 年 4 月 20 日,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就完成了在火星上自动制氧的里程碑式突破。

    不过这个里程碑式突破的制氧量,总共也只有 5 克,相较于满足一百万人的呼吸需求,简直是沧海一粟。

    即使一切基础技术都过关了、足够百万人使用的冰储备也在火星上成功发现了。在一片没有氧气、辐射超标的光地上建设人居地的初始基础设施,无法由普通的人类施工队来完成,必然要使用大量AI 驱动的无人建造机械。

    而 AI 技术的进度,连在 2050 年的地球本地完成全无人建筑项目,都有着不小的距离。

    以上还只是有谱的技术不可能。至于百万人的外星定居社会,形态会如何畸变,那可就更没谱了。

    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马院士的壮志再凌云,落地的现实都很难办。

    0 - 0

    Thank You For Your Vote!

    Sorry You have Already Voted!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