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1947年,人类史上一次大规模“被迫迁徙”

    1947年,人类历史上开始了最大的“被迫迁徙”活动——“新造”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的公民根据信仰的划分互相迁移进“新”印度和巴基斯坦。

    而由此也诞生了血腥残忍的教派冲突,致使大约百万人死亡,孟加拉和旁遮普地区甚至出现了灭绝宗族的现象。处于男权社会下的迁徙女性大批被绑架、虐待、杀害等等。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下的“印巴分治”开始的……

    上图_ 印巴分治,前往新生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徒难民

    一、英属印度的教派冲突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开始于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彼时正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持英国国王特许状四处敲诈勒索当地的印度王公之初,而这一次较量,也是英国殖民印度开始的信号。此后,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需要大量商品原料和倾销市场,正处于东方贸易之路上的印度,顺理成章地成为转运中国与欧洲商品的重要通道。

    但实际上,印度并非铁板一块,它的矛盾十分复杂且根深蒂固。首先就是导致“印巴分治”的信仰原因,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本土的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印巴分治后才有此名)——也就是过去英属印度的旁遮普,信德,克什米尔,俾路支斯坦和阿富汗尼亚地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上图_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伊斯兰教作为从阿富汗地区传入印度的外来信仰,是伴随着异族统治而生的产物。自公元10世纪阿富汗的伽色尼王朝入侵,至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充满了分裂和被征服历史的印度内部的教派冲突从未停止过。

    英国人进入印度前的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都是通过军事压力和政治手段推行伊斯兰教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被迫多缴人头税与低人一等的印度人民对于外来征服者自然充满了仇恨与不满。

    上图_ 莫卧儿帝国 (1526年-1857年的印度王朝)

    二、分裂的经济和政治

    毋庸置疑的是,“分治”决议的出台必定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信仰问题并不是分治问题的唯一动因,它与经济和政治也是息息相关的。

    “经济决定上层基础”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适用,在发展不平衡的英属印度也是如此。当时从印度发展迅速的纺织业中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大多集中在印度教商人之中,同时英国人在印度实行亲印度教政策,使得西北部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南部地区。

    因而发展落后的西北部地区的人民自然要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不希望在将获得印度独立的情况下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他们在民族解放运动到来之际不断要求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这一时期的“巴基斯坦运动”也得到了西北部大多数普通民众反对印度教高利贷主压迫的响应。

    上图_ 印度教

    而在社会中,虽然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十分高涨,但是“民族”这个词语似乎从未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出现,民族为何物?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而印度是一个闭塞的农业国家,各地区交通不便,自给自足,封闭底环境导致各地语言也不统一,各地风俗也各有不同。因此,印度国大党提出“一个民族”的理论在全部的居民观念中难有现实做支撑。

    而“巴基斯坦运动”中推出的“两个民族”理论用信仰划分民族反而能够在一部分人中得到响应。因为信仰早已浸入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和习俗传统中,这种以信仰区分民族集团的理论反而在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受到了吹捧。

    上图_ 英属印度地图

    三、英国的“分而治之”

    从英国在印度建立英属印度中央政府,到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的百年间,印度人民掀起反抗英国人的统治的起义就从未停止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度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不可否认,甘地的确是印度独立运动不能绕过的领袖,他所做出的贡献即使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是绝不能忽视的一颗启明星。但是在“印巴分治”政策中,甘地所领导的国大党对于“分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图_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

    当时英国国内对于印度有可能的“独立”和“分裂”做出了估计,英国艾德礼政府认为维护印度的独立无疑最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首先假使印度形成一个统一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话,英国国内与印度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将会得到保障。此外,驻印度的海军基地也将使英国控制整个印度洋地区,同时冷战背景下与统一印度保持良好关系也将减少美国或苏联的渗透,有利于英国的国家安全。因此,艾德礼执政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政府都为统一的印度做出了努力。

    但是印度政党内部的斗争给分离主义提供了契机,当时印度国内的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二战之初,甘地领导的国大党拒绝与后者合作,甚至不断地排挤打压穆斯林联盟,反而使其发展为印度国内有影响力的一大政党。

    上图_ 亚洲地图,标注处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位置所在

    与国大党领导的反对英国的“不合作运动”相比,穆斯林联盟对英国的要求则温和许多,他们的目的在于能够得到英国对于其独立的支持,这也给“巴基斯坦运动”的孕育提供了温和的土壤。但是,印度国大党对于分裂主义倾向过多妥协,尤其是英国撤离印度之时,为了英国人尽快撤走,甘地实际上同意了巴基斯坦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这也是分裂开始的预兆。

    而此后国大党一再妥协,尤其是认可另一政党穆斯林联盟的分治方案,鼓励了他们的分离主义倾向,致使国内认为巴基斯坦的独立为之不远,并且引发了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1947年,《蒙巴顿方案》最终出台,将英属印度分为两个自治领,各王公土邦可依据信仰选择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但这个方案也为南亚甚至亚洲地区前冲突重重的“印巴冲突”埋下了伏笔。

    <

    p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_ 1947年8月19日,蒙巴顿在新德里制宪会议上讲话

    结语

    1947年“印巴分治”决议出台后,印度教徒被迫离开划分给穆斯林的巴基斯坦,而穆斯林则被迫离开信仰印度教的“新”印度。在这长途迁徙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幕幕血腥残忍的教派冲突,数十万老人、孩子、妇女皆丧身于迁徙途中。

    而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建国,“克什米尔问题”也成为“印巴冲突”的主要问题,武装袭击、恐怖主义无疑是现代文明棱镜中未被照亮的黑色夹缝,而在此之下的每个普通人都是这段时代悲剧中的受害者。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