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零”政策承受内外部压力 为何还在坚持?

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罕见发表言论称中国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可持续。

上述言论在中文互联网引起争议,中国官方也发言反驳。随即谭德塞的相关言论在中文各大媒体和新闻平台被删除。

谭德塞发表上述言论之际,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因为疫情已经封城一个半月。过去一个半月中,上海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在显著降低,但距离完全清零还有距离。

与此同时,上海市民因为就医、饮食等问题爆发越来越多的不满。与两年前武汉封城时众志成城的状态迥异。

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叠加,但中国政府并未改变“清零”的严格防疫政策,并且在近期多个高规格场合继续重申“清零”的重要性。

有观点认为,中国继续坚持“清零”是政治性的,目的是保障今年秋天召开“二十大”前,不出现疫情失控的局面。

反驳者则认为,无论从香港还是英国的例子来看,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并不低,中国如果不实施严格政策,势必造成大量老年人的死亡,牺牲一些生活中的不便利,换来的是一部分人群的生存机会。

外部压力

“考虑到病毒的表现,还有我们现在对未来的预期,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谭德塞在新闻发布会上所指的是中国目前的“清零”政策。

他进一步补充,“我们与中国专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指出这种方法(清零)不能持续……我认为(政策上的)转变非常重要。”

世卫紧急事务主任瑞安(Mike Ryan)接着表示,自2019年底武汉爆发疫情以来,中国已通报15000人死亡——这个数字比起美国的近100万人、巴西的66万多人和印度的52万多人相比,相对较低。

考虑到这一点,“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想要采取强硬的措施来遏制新冠病毒传染,是可以理解的”,但还需要考虑清零对人权的影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周三(5月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对谭德塞的说法做出回应,称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并表示,中国希望“有关人士客观合理地看待中国国情和防疫方针,要弄清楚事实,不要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中国《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也对WHO的言论表达不满。他表示,“中国在付出代价和牺牲,世卫组织这个时候谈论中国的事情,理应要考虑他们的话会在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他们不应从外部拆中国抗疫的台。既然他们指出中国的办法不可持续,那么他们应该给出一个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办法来。但他们又给不出来!”

压力不仅来自于卫生领域,经济领域也在对“清零”政策表达不满。

中国美国商会(AmChamChina)发布调查显示,近六成(58%)受访在华美资企业已下调2022年度营收预期,超过一半(52%)的企业表示在华投资计划被推迟或已计划减少投资。

“今年的盈利预期降低了,但是,更令人担心的是,会员们在隧道尽头却看不到光。”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刚林(ColmRafferty)表示,对于在华的美国企业而言,本来就挑战重重的形势更加恶化,若是中国现有防疫措施依然如此,跨国企业会评估全球其他地区作为替代。

内部压力

严格而长时间的封城,也让上海的2500万居民面临停诊、供应链断裂,以及群体情绪低落等次生灾害。

以“停诊”为例,上海东方医院产科一名姓周的护士在家中哮喘发作,自行用药后仍无法缓解。家属驾车送其到工作的医院就诊,但因疫情防控需要,没有在这家医院得到救治。家属带其至其他医院求诊,但因病情耽误,该名护士不幸离世。

再者患有尿毒症的病患,需要每周三次透析,但是封控就意味着医院关门,无处求医。即便陆续有医院开始接受透析,透析名额显著减少,甚至成功拿到名额的病人,还是需要跨过“频繁做核酸”、“缺乏交通工具”等困难。

此类事件在中文互联网发酵,引起激烈反应,有观点认为,因封控“停诊”造成的死亡个案远大于防控避免的死亡。

企业则面临停产,上海一家集装箱运输企业管理人员向中文媒体表示,从上海3月底封控至今,因为人员流动受限,其公司有约四分之三的车不能上路。

上海的重要性也在这轮封控中凸显。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的四分之一都在上海,而且从产业链的布局上来说,上海拥有中国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从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到半导体设备、半导体采莲、半导体封装测试乃至EDA等细分领域,上海囊括了整个半导体的完整链路,是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

以至于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上海如果继续不能复工复产的话,5月份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是汽车产业。

心理问题是疫情次生灾害的一部分。此前《柳叶刀》上汇总各国研究数据显示,疫情扩大了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群。

这一情况在上海也有所体现,百度指数显示,三月以来,上海居民对”心理咨询”的搜索激增。近30天,其热度同比上升了253%。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上海居民,面临疫情下的心理余震。

这些次生灾害带来的负面情绪在上海持续发酵,不时地在互联网上爆发,引起民众对政府的政策选择的质疑。

中国为何还在坚持“清零”政策?

在内部和外部压力共同挤压下,中国政府并没有放松政策的迹象。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表示,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班志远(David L.Bandurski)发文分析,这次会议中“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的话语应被视为对中共地方领导人未点名批评,因为他们质疑了中央政策,或是执行政策不力。

有观点批评,北京这样坚持严格“清零”是出于政治目的。中共预计将在2022年十月召开二十大,这次会议上中共将进行领导层换届。考虑到此前中国修改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任期限制,外界普遍预计现任领导人习近平将开启第三个任期,因此北京需要在这次会议前,通过成功应对疫情,巩固自身的合法性。

中国副总理孙春兰近期的讲话似乎印证了这种看法。她在5月9日表示,“确保疫情可管可控,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不过,也有医学专家出于卫生健康的原因阐述为什么中国依然坚持清零不放弃。

美国史丹福大学儿科及健康政策教授王智弘以上海为例称,上海60岁以上的长者不到65%(如同香港)还尚未接种新冠疫苗,且根据香港大学研究,科兴疫苗对于变异毒株成效有限,在急救病床医疗资源不够的情况下,若开放可能会让上海走入香港今年疫情爆发时,医疗濒临崩溃的情况。

在上海之外,情况可能更遭。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莫利(ChristopherMurray)研究称,奥密克戎毒株导致大批人感染,给医疗系统带来重负;许多医护人员感染,给医院添加额外负担,“各国政府需要在接下来4到6周时间里优先支持医疗系统。”

对于中国而言,这恰恰是软肋。根据世界重症与危重病医学会联盟的数据,疫情前中国的每10万人所拥有的的ICU病床数并不出众,仅有5张左右,远低于德国的24.6张和加拿大的13.5张,即便在过去两年快速扩张,但没有根本性地扭转这一差距。

与此同时,源于城乡二元结构,中国还面临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的问题。2018年时《柳叶刀》发布包括称,中国医疗水平的不均匀程度,不仅显著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甚至差于墨西哥和巴西等经济水平低于中国的地区。

这些特点都意味着,中国如果面对奥密克戎的全面爆发,可能将承受大量的人员死亡。

路透社周二(5月10日)在报导中引述一份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杂志的研究。这项研究来自中国复旦大学的学者,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支持。研究通过模型预测显示,在中国,若没有适当的保障措施,例如加强疫苗接种和治疗支持,根据搜集到的有关全球数据,对重症监护的最高峰需求将超载15倍,可能导致约150万人染疫死亡。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