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解开千年霸陵之谜

经过激烈角逐,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天上午揭晓。这些发现开辟了多个“首次”,刷新了人们对历史的新认识。它们是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展现早期人类征服极端环境历史进程

为进一步探索古人类征服青藏高原的历史过程,2019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业团队在川西高原展开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工作,于2020年5月份调查发现皮洛遗址。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地处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的三级阶地上。遗址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本次发掘在青藏高原东南麓揭露出七个连续的文化层,首次建立了四川和中国西南地区连贯、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特定时段的文化序列,为该区域其他遗址和相关材料树立了对比研究的参照和标尺。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薄刃斧等遗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阿舍利文化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同时,皮洛等川西高原含手斧的遗址填补了东亚阿舍利技术体系在空间上的一个关键缺环,对于认识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为探讨豫西南地区进程提供关键材料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白河西岸,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小土山上及周围。

专家认为,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首次发现4700年前大型房屋基址

4700年前的“豪宅”什么样?湖南鸡叫城遗址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建筑史的这一空白。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地处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西南距城头山遗址13千米。考古中,工作人员在城址西部发掘区发现了多处大型建筑台基,其上有多组不同时期的大型建筑遗迹,以屈家岭文化二期早段的F63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该建筑由主体建筑和外围廊道组成,基本上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长42米,宽10米,从东到西面阔5间共7室,室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高达600余平方米。专家初步推测,F63距今至少约4700年。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财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为实证海岱地区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专家认为,大量明器化陶器批量化生产及高等级玉、石、骨、角器的出现,显示了岗上大汶口时期聚落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加上以岗上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聚落群的调查,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产和区域聚落形态上理解岗上的中心属性。岗上遗址的发掘,对于个体聚落形态研究和区域聚落形态研究的结合,进而考察其背后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变迁意义重大,为海岱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进一步丰富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郊,地处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祭祀区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实施内容之一。从2020年3月启动发掘至今,共计发掘面积1202平方米,发现“祭祀坑”6座、灰坑78座、灰沟55条、柱洞341个、房址4座、墓葬2座,初步摸清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和内部布局。

专家认为,新发现的前所未见的遗迹和文物,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将深化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场景和祭祀体系研究,弥补以往这方面研究的缺陷和空白,同时进一步实证和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700字长文再现秦楚纵横

战国晚期至汉代初期,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关键时代,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项目,去年发掘的116座墓葬,其年代跨度恰好位于这个历史区间,尤其是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再现了战国后期列国风云际会的历史场面。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其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全文约700字,以典型的秦隶书法写成,记述了谋士游说秦王、劝其知足停战,提供了一幅战国后期东方诸国与秦争斗斡旋的历史画面,而这些内容并不见于传世记载。专家认为,其形制罕见,内涵丰富,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是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千年霸陵之谜被解开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逝,按照他节俭薄葬的遗诏,葬于霸陵,不起封土。因此,霸陵究竟在哪里,成了千古之谜。

早在200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窦皇后陵西侧发现了江村大墓。而元代传世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两地相距2000米。2011年开始,考古队对凤凰嘴展开调查勘探,始终没能发现墓葬痕迹。等考古队再次复核勘探江村大墓,“霸陵”之谜才逐步揭开。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等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专家表示,汉文帝霸陵的确认,纠正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千年误会,使西汉11座帝陵的名位全部确定,为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揭示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

吐谷浑,这个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的高原古王国,这几年呈现给世人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这得益于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挖掘。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

专家表示,该墓群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从文字和实物层面,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为边塞军事建置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专家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系统揭露遗址全貌,明确烽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为边塞军事建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烽燧发现文书为国内遗址出土数量之最,大量珍贵文物活化了唐代戍边生活场景,考古成果对深化唐代镇防体系、边疆治理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解决“明中都”形态之谜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洪武二年(1369年)诏建,六年后以“劳费”为由罢建时已初具都城规模。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2015年至2021年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专家认为,宫殿布局和结构的廓清弥补了宋元到明清时期宫殿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材料,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其主体宫殿对元代宫殿制度、规划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并对明代南北两京宫城规划模式的生成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黄土中心台的发现则对于古代都城的规划、选址和营建理念等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