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2月初,海基会吴丰山董事长以刚来一个月业务不熟为由,让秘书长罗文嘉代他在立院进行业务报告后,最近在立院又有了新状况。他为了解释预算增加因素,说海基会的工作分为处理两岸交流事务和对话,虽然近年对话中断,但交流事务从未间断,几乎用掉海基会全部经费。所以现在不是怎么忽然增加这么多钱,而是过去几年钱不够用,现在让它够用而已。最后还扬言,「砍个10块钱、20块钱没有关系,不是一下子要1亿、5000万,那我明天就辞职。」辞职放话虽痛快,但前言对比罗秘书长曾讲过的话,似乎出入不小。如果因此受立委质疑,导致预算被大砍,这个锅该谁背呢?
去年九月罗秘书长主持的记者会说,该会有协商、交流、服务三大任务。在两会没有正式协商的时候,海基会要做协商前的准备;没有正式的交流,要想尽办法用其他方式交流;在服务方面,他希望把服务做得更深、更广也更好。言下之意,只有服务还维持一定功能。
而关于海基会经费增加问题,罗也表示,过去海基会的资金,主要来自陆委会捐助,和企业捐赠等自筹款。为了避免复杂的政商关系,未来海基会接受陆委会捐助的比例将由五成多上调至七成,这是政府捐助额大增的原因;而人事费用增加,则是配合政府连两年调薪。
此外还有添加业务。包括提供海外华人旅客台湾特色旅游行程,以及所谓「识读中国」项目:每周至少一次的内部座谈,和加强与民间智库学者的交流,聚焦议题包括中国现势、两岸交流现况分析、对台统战、以及民主防卫。至于与对岸交流,也还是抱有期待,认为目前最好的方案是两岸都回归海基会对海协会的「民间交流」模式,淡化官方色彩,却能务实解决问题。
吴董事长想在国会殿堂里保护预算,却连会务工作都不清楚,还与秘书长前言兜不起来,究竟是赖清德总统提名吴老先生是强人所难,抑或罗之前言论只是个人意见或其他因素?如此吴的发言可否作为海基会预算增删参考?有待立委明察。
而从海基会发展历史来看,罗过去的说法其实也是奇怪的。他改变政府及企业捐赠资金比例说法,是自筹款高达43%,相当不健康,「这些钱几乎都是向民间企业募来的,民间企业为什么要捐钱给你?不觉得奇怪吗?我们不是要政商关系简单一点吗?民间企业讲求获利,必须对投资人负责,那他们捐款给海基会的利益是什么?这不是很容易产生困扰?」
然而,海基会当初成立时,资金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就是要加入民间角色,以协调处理两岸往来事务,而在该会捐助暨组织章程第三条,也明白规定该会办理及接受政府委托办理的相关业务。换句话说,政府委托只是该会业务一部分。当年海陆大战,原因之一就是海基会认知自己的民间角色不受官方支配,比如应工商界希望,发动两岸工商领域的联系交流,或有些董事对大陆某基金会推动的「希望工程」公益事业有兴趣,想要认养扶贫计划等。这是民间角色可以弹性运用的交流模式,罗却暗示过去海基会有官商勾结疑虑、拟大举引进政府资金,更多的承接政府委托,这其实与罗的交流期待相违背,除非罗要的,只是两会交流,这也不得不让人怀疑,罗是让海基会具有更多官方色彩,日后如果两岸要交流,就只能官方对官方了。
最后要指出海基会的添加业务,若非多为其他单位的责任,就是找错对象。前者例如提供海外华人旅游服务,像是侨委会、观光署,甚或教育部做的事;至于后者:「识读中国」,海基会服务的对象才是了解对岸的宝库,海基会坐拥宝山却想外求,恐怕是办活动动辄想洗脑群众、把跟对岸关系搞坏,让服务对象产生疑虑,这是舍本逐末之举。期待海基会预算有新说法,也请立委审预算时,好好要求海基会重视民间角色、回归既有功能,捞过界、搞认知战的事可以免了。(转载自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