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旧金山经文处科技组成立40周年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旧金山科技组成立40周年之际,第三任组长周仁章(中)、第四任组长杨启航(左)、现任组长杨启航(右),与本报回顾了过去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记者李宗敏╱摄影)

    台湾领先全球的半导体产业,与硅谷这个世界科技创新的内核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链接。而驻旧金山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科技组一直在幕后扮演着牵线搭桥的重要角色。恰逢科技组成立40周年,两位前任组长和现任组长与本报回顾了过去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坐落在南湾硅谷腹地圣塔克拉拉市的旧金山科技组,成立于1984年的。40年间8任组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一波波科技浪潮下,都在坚持一件事:推动台湾与硅谷科技界的交流与交互,促进中华民国科技发展。

    周仁章,科技组的第三任组长,回忆1992-2002年他在任时的情况表示,新竹科学园区1980年成立以后,隶属于中华民国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的旧金山科技组,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科学园区在硅谷的代表,支持、帮助在硅谷的台湾人回国创业。从他1992年上任到02年卸任,新竹科学园区的公司从130多家公司增加到330多家。

    「台湾和硅谷的交互,不止华人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他自豪地说,「当年日本人好奇,专程来科技组了解为什么台湾和硅谷走得那么近。我们就安排他们参观华人公司。」

    周仁章表示,硅谷90年代的技术移民主要来自台湾,当时在美国念书后留下的有四分之一在硅谷。科技组虽然只有两、三个人,但做得事情涉及很多人。许多如今名气响亮的华人科技社团,正是在他任期内发展起来的,他们每次举办活动,科技组都会大力支持。而这些社团也秉承传承精神,培植下一代。

    接任组长的杨启航强调,社团活动不仅是科技组发掘人才、掌握最新科技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创建台湾与硅谷之间联系的桥梁。他指出,当台湾的访问团来到硅谷时,科技组能够迅速搭建起链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此外,硅谷的大公司与新创企业,在寻求与台湾科学园区合作时,也会通过科技组作为牵线人。例如,在美超微的所有生产仍集中在硅谷时,杨启航曾向公司创办人梁见后建议,随着业务的扩大,应该与台湾的电子产业进行分工合作。后来,时任经济部长何美玥来访时,杨启航也主动牵线,促成了双方对接。

    杨启航在担任组长期间,发起了「台湾-史丹福医疗器材产品设计人才培训计划」(Stanford Taiwan Biomedical Program)。自2008年起,每年从台湾选拔5位医生或工程师前往硅谷交流学习,并鼓励他们回台创办专注于高端医疗器材研发的新创公司。该计划运行至今已有12年,培养了超过60名专业人才,并促成了20多家在台湾设立面向全球市场的公司。

    杨启航将科技组比作台湾和硅谷之间的「摆渡人」。他指出,台湾和硅谷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关键在于能否将两者的强项与对的人才进行有效链接,从而解决各种挑战。他强调,外派的人选具备多元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与人脉,这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洞察机会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这正是科技组所秉持的内核精神

    从1980年代的集成电路与个人电脑,到1990年代的电子通信、网络与光纤,再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随后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在过去十多年迅速崛起,硅谷不断引领全球科技潮流,进入了人工智能(AI)时代。

    旧金山科技组在去年8月迎来现任组长颜宏伟,他将AI和生物科技确定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说,一方面,台湾擅长硬件开发,美国则以软件为内核,两者之间的软硬接口正是深化合作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随着台美关系的升温,科技组正积极探索如何将台湾生物技术产业打造成美国CDMO(合同开发与制造组织)的重要基地,拷贝半导体产业的成功模式,推动生技界的「台积电模式」。

    另外,科技组将继续通过与硅谷台美产业科技协会(TAITA)、北美台湾工程师协会总会(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Engineering & Science Association,NATEA) 等关键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促进台湾工程师的新老传承,帮助新一代人才更快速融入硅谷,为台美科技合作注入持续的动力。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