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已过,即便跨年夜有众星云集的歌舞秀等活动,仍有人对这天没有特殊的感觉。咨商心理师表示,许多人因为职场、家庭因素,而对具仪式感的跨年活动不再有新鲜感,年轻人偏好高强度的视听觉刺激,也对跨年活动等场面兴致勃勃,但须留意狂欢后的失落感,可找时间多与自己对话、立下新年目标。
台湾咨商心理师林翠芬提到,跨年活动本就具仪式感,大家参与其中,多半与跟当时的心理状态与人际关系有关,会与三两同学、伴侣、家人等心中认定重要的人,一起团聚倒数、观赏烟火、迎接曙光,从创造回忆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也对明年更有期待感,「如果觉得跨年活动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甚至是对明年没有什么不同目标的人,可能就会对跨年没有感觉。」
另外,林翠芬说,也有人因为「有过各式各样的跨年活动经历」,才会觉得「平常心地过12月31日这天就好」,也会由于身分地位、人生阶段的不同,职场、家庭等双重因素,变得更着重当下的平静与自得,而不再参与人挤人的跨年活动,还有人则会在邻近午夜12时,独自观赏一部喜爱的电影,将一年的最后一天当成是一般的假期。
不过,林翠芬说,跨年活动、演唱会都是情绪张力、感染力很强的场面,许多人在身临其境后恢复冷静,心境上就会有很大的落差感,狂欢后也难免有「假期太短」、「来不及喘息」的感觉,或因为熬夜,而在隔天起床时发现一天已悄然过去,产生「又该打卡上班,面对现实」的惆怅,建议可找时间多与自己对话转变心境、立下新年的目标,或放眼春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