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刚开始痛就吃止痛药? 卫福部带你看「这情形」才需要

    许多女性常有经痛问题,有人认为,止痛药会有耐药性,反而让经痛更痛?其实经痛加剧可能是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巧克力囊肿等原因,需考虑就医检查其他原因。此为示意图。(联合报系数据照片)

    身体时常出现各种疼痛,台湾人时常购买、服用止痛药止痛,但服用止痛药,民众常有「吃止痛药是否会产生抗药性?」、「刚开始痛就要吃止痛药吗?」等疑问与迷思。其实,不同种类的止痛药有不同缓解疼痛的效果,且也并非刚开始痛就要吃止痛药,卫福部食药署提醒,止痛药可以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必须在合理的使用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食药署「药物食品安全周报」指出,止痛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药品之一,常见市售止痛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枢止痛药(乙酰胺酚类),另一种是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NSAIDs),包含阿斯匹灵(Aspirin)及布洛芬(Ibuprofen),用来改善头痛、经痛或肌肉疼痛等状况。另外还有一种类鸦片止痛药(Opioids),在我国属于管制药品,需由医师处方使用。

    常有民众疑惑「刚开始痛就要吃止痛药吗?」卫福部表示,不同情况下,止痛药使用时机可能会有所不同。当疼痛症状刚出现时,如果是短暂、轻微的疼痛,可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疼痛是否会自行缓解,在这种情况下,无须立刻使用止痛药。

    但若是已知的慢性疼痛或特定急性疼痛,如偏头痛或生理痛,则尽早使用止痛药会更为有效。因为早期控制疼痛,能防止疼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一步放大,可减少后续的疼痛感。

    许多女性常有经痛问题,有人认为,止痛药会有耐药性,反而让经痛更痛?但其实耐药性是指长期使用药品后对其效果降低,对于只在经期使用的止痛药,不太会出现耐药性,疼痛加剧可能是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巧克力囊肿等生活或身体状况改变,需考虑就医检查其他原因。

    食药署进一步解释,「抗药性」与「耐药性」不同,抗药性通常指的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作用下,逐渐变得不受药品的效果影响;因此,曾经有效的药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疗效,导致疾病难以控制或治疗。

    耐药性为人体在频繁使用某些药品后,效果逐渐减弱,需增加更多药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是由于身体对药品的反应减少。与抗药性不同的是,耐药性是身体的适应过程,而非病原体的变异。

    因此,当有人问到「吃止痛药是否会产生抗药性」,实际上是混淆了抗药性与耐药性。尤其是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与抗生素不同,前者并不会直接对细菌或病毒起作用,因此,止痛药不会导致病原体对药品产生抗药性。

    但长期频繁地使用止痛药,尤其是类鸦片止痛药(如可待因、吗啡或吩坦尼),确实可能导致耐药性。随着身体逐渐适应药品的作用、对于药品的反应不像当初那么敏感,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止痛效果。因此,应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此类止痛药,避免过度依赖。

    食药署提醒,止痛药可以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必须在合理的使用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民众应依照药盒或药袋指示使用。虽然止痛药不会直接导致抗药性,但长期频繁的使用还是有可能引发耐药性问题,若依照指示使用后症状依然没有改善,建议咨询医师或药师。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