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自中国的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沙龙「大学沙龙」日前邀请到奥伯尼州大(SUNY at Albany)社会学系教授梁在,分享他的新书「从中国城到所有城:中国移民是如何在美国开拓餐饮业」(From Chinatown to Every Town: How Chinese Immigrants Have Expanded the Restaurant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梁在表示,中餐馆不仅是全球化的缩影,中餐在美国的地域扩张也是华人在全美扎根的重要契机。
梁在的研究从中餐馆切入,探讨了中餐馆在地域上的拓张是如何与华人迁徙至非传统移民目的地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如曼哈顿华埠这样的华人聚集地中所提供的华人巴士、职业介绍所等服务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梁在表示,华人地域迁徙是他过去十年在全美六个州的华埠深入研究后发现的,「这是一种根本的、关键的改变,华人移民开始离开大城市,搬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生活,从而也使中餐馆在全美各处迅速扩张。」
梁在首先肯定了中餐在美国社会的地位,以及中餐馆作为全球化都市的象征。他指出,中餐并不是小众的、种族性的食物,相反,艺术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或音乐家如「爵士乐之父」阿姆斯壮(Louis Armstrong)都曾有以中餐馆为灵感的作品;而中餐也是在谷歌搜索中被提及最多的菜系,疫情前,到访曼哈顿华埠的游客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这足以证明中餐的受欢迎程度。
同时,梁在表示,大多来到纽约华埠的移民为低技能华人劳工,在纽约中餐馆业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新移民更倾向于选择到人口稀疏、低犯罪率、低失业率、甚至是亚裔较少的地方「开疆拓土」,而华埠林立的职业介绍所也成为了将这些劳工输送到外州的关系网。
因此,华埠通向美东各地的巴士线路也应运而生。随着90年代的移民潮,大量劳动力的到来促使华人开办多达逾200条长途巴士线路,通往60、70个城市,让华人可以随时去往外州工作,也让在外州的华人可以方便回到纽约华埠这一大本营。
华埠商改区行政总监陈作舟此前也表示,长巴线路是华埠的血管,在鼎盛时期,每年约有560万人次乘坐华人长巴,为华埠商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意。而在长巴业务在疫情后收到再一次冲击,也直接影响了华埠的客流量,更证明华埠的鼎盛是全球化的直接体现。